日前,記者來到三明市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只見博物館沿廊掛上了一圈彩色燈籠,燈籠下寫著各種心愿的紅色祈福帶隨風飄起。“來參加新春祈?;顒拥挠慰痛蟛糠质切∨笥?、年輕人?!比魇腥f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工作人員鄧小靈說。
長長的頭發(fā)、濃濃的眉毛、小小的眼睛,健壯的小原始人“阿福”穿著獸皮衣、手握石器“站立”在校園中……正在廈門大學舉辦的萬壽巖文物展,吸引不少同學前來參觀。本次展出的66件文物都是萬壽巖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其中13件為現(xiàn)有萬壽巖遺址博物館展廳展出的精品,53件系首次走出萬壽巖遺址博物館文物庫房和世人見面。
“原來我們福建十幾萬年前就有人類了。”“住在洞穴里,鋪了地板防潮,挖了溝槽排水,4萬年前他們就很懂生活了呀?!薄腥さ摹鞍⒏!弊屓f壽巖的故事在學生中討論開。
(資料圖)
卡通形象“阿福”是萬壽巖的年輕化嘗試。近年來,這個古老的遺址收起“嚴肅”的面孔,努力提高與年輕人的“黏度”。
去年6月,首屆海峽兩岸萬壽巖科技節(jié)在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幕,海峽兩岸的青少年,操作著無人機、機器人等現(xiàn)代智慧科技產品,與銳棱砸擊石片等舊石器時代“科技結晶”交流碰撞,給這片沉寂萬年的遺址注入了面向未來的青春活力;原始人“阿?!北憷N創(chuàng)意書簽設計比賽正在互聯(lián)網上如火如荼地舉行……
“過去大多是來科研、參觀、考察的群體,來看看就離開了?!编囆§`告訴記者,舊石器時期的遺址、文物年代久遠,比較冷門,更要主動與年輕人發(fā)生連接。
如今,走進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聆聽“從炸藥包下?lián)尵然貋淼摹戏街芸诘辍惫适拢w驗一回原始人的生活;打造以萬壽巖“招牌”人工石鋪地面為靈感的互動游戲,綠枝纏繞、水流潺潺的古人類巢居主題兒童滑梯,萬壽巖遺址正圍繞把“好風景”講出“好故事”、把“好故事”做成“好產品”,增加參觀者的互動體驗。
走進一個裝有電視墻的房間,園區(qū)各個角落在屏幕上清晰可見,電子巡查、無人機管理應用、智能視頻分析、客流量統(tǒng)計分析等系統(tǒng)正常運行,整個園區(qū)的運營情況在中控室內實時呈現(xiàn)。這是元旦投入使用的萬壽巖遺址安防提升工程。
隨著人流量的增大,給萬壽巖遺址帶來全方位的挑戰(zhàn)?!皩τ谖奈锉Wo來說,以前的安防系統(tǒng)是夠用的。但現(xiàn)在發(fā)展文旅融合,這里不僅是古遺址,還是博物館和公園等,在部分與整體之間、安全與發(fā)展之間做到平衡兼顧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三明市萬壽巖遺址保護中心主任李順亮表示。
一邊保護,一邊發(fā)展。在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口處不遠,一棟曾是三鋼精加工車間的三層紅磚小樓,被改造成三元區(qū)圖書館萬壽巖分館,一批歷史、考古類書籍即將入館。站在三樓閱覽室窗口,遠眺是樓房錯落的巖前鎮(zhèn),近看是舊石器遺址所在的壽桃形萬壽巖山體,一個新的“打卡點”呼之欲出。
2019年,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園。此后,三鋼萬壽巖學院投用,帶動景區(qū)發(fā)展職工療休養(yǎng)項目;舉行郊野馬拉松、青年音樂節(jié)等活動;修復生態(tài)、還原造景,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幾十萬年前的遠古生態(tài)森林……眼下,萬壽巖已成為具有豐富古文化體驗的研學基地。
“勇于變革、先行探索,全力以赴抓好萬壽巖遺址保護的同時,盡可能使文化和旅游‘融’得自然、‘合’得協(xié)調,促進萬壽巖文旅融合高質量發(fā)展。”李順亮說。(見習記者 馬丹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