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優(yōu)化財政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的關鍵舉措。5月13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fā)布會,介紹山東省預算績效管理改革進展與成效。
2019年1月,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實施意見(魯發(fā)〔2019〕2號),拉開了山東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改革的帷幕。三年來,省、市兩級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在2021年中央對各省高質量發(fā)展綜合績效評價中,我省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位列全國第3名。
“四本預算”,涵蓋政府債券、政府引導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各類支出
省財政廳副廳長王元強具體介紹說,三年來,我省堅持“統(tǒng)籌推進”,大績效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橫向上,加快“一體化”融合,將績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預算管理全過程,構建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體”的績效管理“閉環(huán)”。截至目前,我省預算績效管理已拓展到“四本預算”,涵蓋了政府債券、政府引導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各類支出。
縱向上,實現(xiàn)“上下級”貫通,將預算績效管理鏈條延伸至基層單位和資金使用終端。截至目前,預算績效管理的各項改革任務已在市、縣兩級全面鋪開,改革“最后一公里”全線貫通。
整體上,強化“指揮棒”引導,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預算績效管理,將其納入當?shù)馗哔|量發(fā)展綜合考核,設定考評指標,制定獎懲措施。
“花錢必問效”,根據(jù)評價結果三年節(jié)省下年度財政投入234億元
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方面,我省在預算安排前,實施精準把關。規(guī)定新增重大政策和項目必須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將其作為編報項目庫和申請預算的前置條件,預算編制更加科學、細化、精準。三年來,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共對4293項政策和項目開展事前績效評估,評估規(guī)模1206億元,根據(jù)評估結果核減預算申請240億元,核減率達到20%。
預算執(zhí)行中,強化監(jiān)控糾偏。對項目資金績效目標實現(xiàn)程度和預算執(zhí)行進度實行“雙監(jiān)控”。三年來,在部門單位全面自行監(jiān)控的基礎上,各級財政部門共對1.5萬余個項目開展重點監(jiān)控,監(jiān)控資金規(guī)模1923億元,根據(jù)監(jiān)控情況收回、調整預算106億元,騰出資金用于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急需支出。
預算結束后,加強評價問效。堅持“花錢必問效”,建立項目支出“單位自評+財政抽查復核”和“部門評價+財政重點評價”的全方位績效評價機制,財政抽查復核和重點評價不斷擴圍、持續(xù)加碼,真正實現(xiàn)“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好干差不一樣”。三年來,各級財政部門共開展重點評價項目1.1萬余個,評價規(guī)模7814億元,根據(jù)評價結果節(jié)省下年度財政投入234億元。
“少花錢、多辦事”,去年組織16市選取6大領域50個項目開展成本績效管理試點
與此同時,我省還聚焦“創(chuàng)新引領”,績效管理山東模式逐漸成熟。其中包括,聚焦財政政策提質增效,探索“4+2+1”全生命周期績效管理。對實施期超過一年的重大政策,在不同實施階段,分別有側重地組織開展前期論證、中期評估、到期評價和綜合評定4項工作,重點關注政策設計和資金使用“兩個有效性”,從根本上實現(xiàn)“提高政策實施精準度”這一目標。截至目前,省級已連續(xù)兩年對16項重大政策開展了全周期跟蹤問效,市縣全周期跟蹤問效的政策達到724項。通過這一全新管理模式,及時對設計不合理、執(zhí)行有偏差的政策按下“暫停鍵”,有效解決了資金固化和政策項目“只能上、不能下”的問題。
聚焦提升履職效能,探索“六步接力”部門支出整體績效管理。充分發(fā)揮部門單位績效管理的主體責任,建立以構建指標體系為起點,涵蓋目標編報、部門自評、績效報告、財政評價、結果應用等6個步驟的部門支出整體績效管理模式,全面提升部門單位的績效管理水平。截至目前,省市兩級已實現(xiàn)部門整體績效管理全覆蓋,縣區(qū)試點全面推開,許多部門單位將績效管理與職能運行同步考量、同步推進,取得了“共贏”的效果。
聚焦過“緊日子”要求,探索“成本與效益并重”的成本績效管理模式。將企業(yè)管理中的成本理念引入預算管理,通過成本分析、測算和控制,實現(xiàn)“少花錢、多辦事”。去年,組織16個市選取6大領域50個項目開展成本績效管理試點,在同等產出和效益水平下,實現(xiàn)了壓實成本、節(jié)約投入的預期目標,有的延續(xù)性項目還提煉形成預算支出標準,預算編制更加科學高效。
既亮“報賬單”也曬“成績單”,建立績效信息向社會公開常態(tài)化機制
我省還著眼“長效管用”,基礎支撐體系全面夯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堅持制度先行,指導各級建立健全涵蓋績效管理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的制度辦法和工作規(guī)范。截至目前,省級已構建起“1+2+30”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16市出臺的制度辦法、工作規(guī)程等達到320多項。
指標標準更加完善。省級高質量建設“共性+專項+部門”、分行業(yè)、分領域、分層次的預算績效指標標準體系,覆蓋省直107個部門、5068條指標;制定了養(yǎng)老服務、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建設等支出標準300多項。
專業(yè)隊伍更加壯大。去年,省財政廳整合原有7個事業(yè)單位的職能和力量,成立省財政績效評價中心,全省有13個市也相繼成立績效評價專職機構,省市兩級績效評價專業(yè)力量達900多人。同時,還積極引導和規(guī)范第三方機構參與績效管理,建立了專家咨詢機制,為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公開機制更加完備。堅持既亮“報賬單”,也曬“成績單”,建立績效信息向人大報送和向社會公開常態(tài)化機制,以公開倒逼改革推進,以公開促進效益提升。省級連續(xù)6年公開財政評價結果,今年還將37大類重點支持項目和172個部門預算重點項目的績效目標報送省人大參閱,公開了30個重點評價報告,主動接受社會監(jiān)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