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芒市五岔路鄉(xiāng)的壩育龍江渡口,59歲的景頗族老擺渡人祁勒用正在龍江江面上使用鐵制小船進行擺渡,在駕駛室內(nèi),祁勒用眼睛緊盯著鐵船前進的方向,雙手熟練地操控著方向盤,鐵制的小船在他熟練的操縱下,載著乘客在江面上穩(wěn)穩(wěn)前行,不一會兒就到了江對岸。
(資料圖片)
壩育龍江渡口位于芒市五岔路鄉(xiāng)彎丹村委會壩育村民小組,渡口兩岸分屬于芒市五岔路鄉(xiāng)和隴川縣王子樹鄉(xiāng),一直以來兩岸村民長期通婚、頻繁往來,為了便利兩岸村民往來,祁勒用一家就在渡口上當起了擺渡人。
祁勒用30多歲起開始從父親手中接過擺渡的活計,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二十多年了,起初他用竹筏擺渡,后來換上了鐵船。
“我爺爺那輩就開始在龍江擺渡,當時用的是竹筏,后來建起了鏈子橋,過往的行人既可以坐竹筏也可以走鏈子橋,2010年隨著龍江庫區(qū)蓄水水位上漲后,我就開始用鐵船進行擺渡。”祁勒用說道。
祁勒用現(xiàn)在有兩艘鐵制擺渡船,為了便利兩岸村民出行,平時他就住在渡口附近。
“這個渡口過往的村民人數(shù)不定,人少的時候每天有兩三個人,多的時候每天能有100多人,特別是過年過節(jié)、有紅白喜事的時候人就更多?!逼罾沼谜f道。
因為在渡口世代擺渡,祁勒用與周邊村民都很熟悉,只要村民有過江需求,一個電話他就立馬就開船進行接送。為了維持生計,祁勒用每次擺渡,每個人收10元錢的擺渡費,人多的時候還好,人少的時候跑一趟船下來,除去成本,甚至還虧錢。
“一個人我也接送,學生、娃娃我不收錢,有些時候坐船的人沒有錢,我也不和他們要?!逼罾沼谜f道。
因為在壩育龍江渡口常年跑船,祁勒用對龍江有著深厚的感情,平時在跑船的過程中,看到垃圾他會認真地進行清理,如果垃圾多,需要眾多人手清理,他會把需要清理的信息報送給村里和德宏州龍江水庫管護局。
“我家祖祖輩輩就生活在這里,從解放前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四代人在這里從事擺渡了,我是第三代,現(xiàn)在我的女婿也開始跟著我擺渡了,只要有人需要,我會一直堅持下去?!逼罾沼谜f道。
從竹筏到鐵船,祁勒弄一家四代人堅守在龍江邊上,他們在把擺渡當成一個謀生的職業(yè)的同時,也把做好擺渡服務村民當成了家族世代傳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