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yè)后
我從頭到尾
(資料圖)
參加的第一個大工程
就是雁山立交橋
我參與了標書的編制
在這里
親手畫過圖紙
親手做過測量
在滾燙的瀝青上跑過塔尺
在嶗山的山場里訂過石料
我第一次
打吊瓶輸液
也是在建這座立交橋的時候
……
說實話
修建它的那會兒
我沒想過
會在我的有生之年
看到它消逝”
2023年5月6日
星期六
也可以說是星期五
因為…要正常上班
一大早
不情不愿出門的青島打工人
明顯感覺路況不對勁
“人民路、南昌路周邊
怎么這么堵”
網(wǎng)約車或出租車司機
會轉頭告訴你
“忍兩天就好了
雁山立交橋正在拆”
很快
一段施工現(xiàn)場的視頻
驚呆了青島以及全國網(wǎng)友
好家伙
50臺挖掘機一起
挖呀~挖呀~挖~
不到三天就給整平啦
評論區(qū)
大家紛紛感嘆
“不愧是基建狂魔”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
但是…
對于這座橋
當年的建設者們來說
看著機器轟鳴的場面
內心說不出
是怎樣一種復雜的情感
這是自己
用汗水和青春
一點一點建起來的立交橋
現(xiàn)在又看著它
一點一點歸于塵土
就在雁山立交橋
拆除的當天
一篇《立交橋的回憶》
在朋友圈刷屏
作者“大方無隅”
就是當年
這座橋的一位建設者
網(wǎng)友看完后評論——
“從習慣
玩手機刷短視頻開始
這是我第一次
一字不落地讀完一篇長文
真是每一個字
都飽含著情感
照片更是回味了好幾遍”
如果你還沒讀過
那小編強烈推薦給你
全文如下
↓
立交橋的回憶
□大方無隅
在一個城中生活工作久了,我突然發(fā)現(xiàn)這座城市的很多細節(jié)和自己的經(jīng)歷有關。
5月6日,2023年的立夏,正是春意藏、夏初長的時節(jié)。今天引起了青島人關注的一件新聞,是雁山立交橋要拆除了。
新聞上說,因重慶路快速路工程建設需要,自2023年5月6日00:00至5月8日6:00將進行拆除封閉施工。
拆掉這座橋,只需要三天的時間,我不禁感慨,想起了那些關乎自己的曾經(jīng)的修橋的日子。
我大學畢業(yè)后從頭到尾參加的第一個大工程,就是這座立交橋。
我參與了這個工程投標的標書編制,我在這里親手畫過圖紙,親手做過測量,在滾燙的瀝青上跑過塔尺,在嶗山的山場里訂過石料。
曾經(jīng)在灌注樁的鉆機上值過夜班,也曾在如注的雨中搶險抗洪;
如今,它正在悄然離去,這樣的謝幕也把我?guī)Щ氐侥且欢坞y忘的生涯。
拆除老橋并新建立交的負責人,是我以前的同事,我從他的手里找來了這些拆除的場景照片,心中起了一絲波瀾,也涌起了一絲不舍。
畢竟那是我曾在許許多多個夜以繼日的揮汗如雨中,一點一點看著它成長起來的一座立交橋。
這座立交橋位于青島的山東路、小白干路與瑞昌路交會的地方,是1990年9月30日正式通車的。
后來這座橋又幾次更名,1998年,小白干路更名為重慶路,小白干路立交橋隨之被稱為重慶路立交橋。
2003年,又隨著冠名權的招標,更名為雁山立交橋。
而當年,我們?yōu)檫@座橋刻的橋名是“山東路小白干路口立交橋”,如今也隨著城市的變遷又成為了歷史。
但我會記得,城會記得,那些不辭辛勞的日子也會記得。而且這座橋在三十年前就得過“魯班獎”。
1989年9月28日,這座橋開工奠基的時候,還是時任青島代市長的俞正聲親自給奠基石揭的幕,而后又和大家一起培的土。
這座立交橋承載了我太多的記憶,不經(jīng)意間時光已過去了三十三年,當年的環(huán)島已經(jīng)無法適應今天洶涌的車流了。
從技術的角度,這是城市的發(fā)展和時代進步的必然趨勢。
而從個人的情感而言,我還是有一些五味雜陳,畢竟那是我大學畢業(yè)之后全身心投入的第一個大工程,說實話,修建它的時候,我沒想過會在我的有生之年看到它消逝。
那時候,這里還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平交路口,和中國城市里普通的路口也沒什么區(qū)別。
周圍的村莊也沒有改造,西南角那個比較大的村子叫“小村莊”,東北角那一片平房叫做“上莊”。
我特別委托仍然在市政公司工作的同事,幫我從檔案里翻出了幾張老照片,讓我看到了那時候的原貌。
立交橋西南方向山東路的西側,是當時的商業(yè)中專,商業(yè)中專的北側有一排低洼的平房,就是我后來工作過的第一工程隊曾經(jīng)辦公的簡易平房,那片平房的圖紙也是我和同事們畫的。
西北角上,曾經(jīng)是一座下面是網(wǎng)點、上邊是住宅的樓房,樓下是一個糧店。
我們到了施工現(xiàn)場,最初的工作之一,便是請我們的爆破公司對這座樓房進行定向爆破。
爆破這種框架加磚混結構的樓房是比較費事的,記得當時至少打了幾千個炮眼,用了精確控制延時的毫秒雷管,因為我們必須確保這棟樓在爆破的瞬間一定要向內側倒塌。
我至今也記得爆破的那一瞬間,揚起的巨大塵煙。
后來我們要把橋區(qū)的所有管網(wǎng)挪出去,這其中還包括我自己負責的煤制氣管道。
作為一名剛剛畢業(yè)不久的大學生,能夠到這樣的項目上去鍛煉自己,是當時自己最榮耀的事情。
當時,整個青島市的施工能力是無法和今天相提并論的,公司幾乎所有的技術力量全部壓在了這座橋的施工現(xiàn)場,我也有幸成為了現(xiàn)場施工團隊的一員,具體負責管網(wǎng)綜合的工作。
那片區(qū)域的管網(wǎng)種類很全,除了重力流的雨水、污水管道,還有帶壓力的污水管和自來水管。有通信電纜,也有動力電纜,甚至還有兩條輸送汽油和柴油的鋼管,我們面臨的施工難度還是比較復雜的。
那時候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是心中還是非常興奮,畢竟自己的所學終于有了用武之地。
在工程指揮部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又被公司委派到第一工程隊擔任分管技術的副隊長,那一年我還不到25歲。
到工程隊之后的工作,又變得更加具體而繁雜,做得比較多的是測量員的工作,幾乎每天都要背著經(jīng)緯儀或者水準儀,出去放線或者“抄平”,“抄平”是我們對水準測量的習慣說法。
那個時候的我,經(jīng)常會背一個翻皮子的挎包,里邊放著釘子錘子之類的材料和工具,有時候手上還會拎一捆木樁,再加上一個紅油漆的小桶,還有裝儀器頭的小箱子,肩上還要扛上三腳架,兜里一定要裝著提前內業(yè)算好的數(shù)據(jù)。
那些起早貪黑、風餐露宿的日子,現(xiàn)在想起來十分辛苦,卻也十分快樂。我逐漸把自己鍛煉成了一個稱職的測量員,各項工作變得得心應手。
我們那個時候用的經(jīng)緯儀,還沒有光學對中系統(tǒng),對中的時候,完全是憑借重力錘球,就是師傅們叫做“線墜”的那種東西。
有時候需要現(xiàn)場測量平面圖的時候,我特別羨慕勘測院的工程師們手中的平臺儀,要知道那時候,我們要用小平板配合經(jīng)緯儀來測畫平面圖的,和現(xiàn)在這些先進儀器比起來,還是有一些“初級階段”了。
我也曾經(jīng)在鉆孔灌注樁的鉆機上值過夜班……
這座立交橋的基礎,我們打的是嵌巖樁,布滿金剛砂的鉆頭一直要把鉆孔打到中風化的花崗巖里,那時候,我真的體會到了什么叫鍥而不舍,進尺一毫米一毫米地增加,最終完全去實現(xiàn)設計的要求。
小時候看過一個鐵人王進喜的電影《創(chuàng)業(yè)》,講的是大慶油田鉆井工人的故事,大家對工人們跳進泥漿池子的鏡頭,一定是記憶猶新的。
我們做鉆孔灌注樁也要用到類似的泥漿池子,為了保證我們的鉆孔不至于坍塌,我們要嚴格控制泥漿比重,鉆孔的孔壁就是靠這些粘稠的泥漿支護的。
還記得有一次,夜里我正在鉆機上值班,忽然之間,泥漿液面迅速下降進而幾乎消失,鉆孔也不出意外地坍塌了,后來才知道,我們的鉆機鉆到了廢棄的排水管道上,泥漿沿著鉆穿的管道排走了。
遇到這樣的情況,所有的工作只能從頭再來。
想想后來我能夠成為一名土木工程師,除了學校里學來的專業(yè)知識,更多的還是這些來自最基層,來自現(xiàn)場的科學嚴謹?shù)酿B(yǎng)成教育,經(jīng)歷了在現(xiàn)場的摸爬滾打,才會真正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當年剛剛開始澆筑第一根橋樁的時候,由于怕出現(xiàn)混凝土振搗過程當中的蜂窩麻面,工程指揮部決定,由當時施工組的趙組長和我一人打一根樁,這里的“打”是振搗混凝土的意思。
當橋樁的鋼筋綁扎完畢,模板也支好了之后,要求負責振搗的人從鋼筋籠里邊下到樁的底部,攪拌好的混凝土,通過串筒送到下面,從腳底一點一點振搗密實,而澆筑混凝土的人就是被這些混凝土一點一點頂升上來,最終完成橋樁的澆筑。
真正到了施工的時候,由于我的身形較大,無法下到鋼筋籠里邊操作這項光榮的任務,這活兒就落到我的領導施工組的趙組長身上,我至今依然記得,當他澆筑完了那根樁出來脫下雨衣的時候,身體早已經(jīng)被汗水濕透了。
這事也是我多年以來每每想起便會有些愧疚和遺憾的事情。好在后來在冬季施工的時候,我找到了另外一次機會,在農民工回家勞動力不足的時候,我和趙組長一起合作,完成了給一個煤制氣閘門井做防腐瀝青玻璃絲布的施工,也算是對那次遺憾的一個補償。
沿著當時小白干路的方向,施工需要下挖一條地道,我大約記得當時的深度有十四五米,底下還要修一條雨水暗渠。
在兩側的重力式擋墻砌筑完成之前,邊坡的穩(wěn)定性很差,有一次下著雨,我正在地道的底下測量,兩邊的邊坡出現(xiàn)了坍塌的跡象,我使出洪荒之力跑到了地面上,原本我待的地方已經(jīng)被土方掩埋,一臺推土機也陷在了基坑里,想想都有些后怕。
還有一次雨后的塌方,讓原來皮件二廠門前的鑄鐵自來水管露了出來,這種情形非常危險,需要有人跳入水中,用工地上的跳板托住自來水管道,然后用粗鐵絲穿繞過去把管道固定到路邊粗壯的大樹上,這樣做的原因是讓自來水管不至于因為塌方而爆管。
我記得那時候是剛剛過了五一,但天氣比現(xiàn)在冷得多,我們還穿著棉襖。
領導吩咐民工去買回一瓶白酒,讓我們喝上幾口暖暖身子再下水,當我脫下棉襖準備下水的時候,旁邊一位工友奪過我手中的工具,對我說:“你是大學生,你的命比我值錢,還是我下吧!”
于是,他就替我跳到了水中,完成了任務,這樣的細節(jié)每每想起來的時候都會讓我覺得感動,那些同甘共苦的日子,成了我生命當中的一筆財富。
長長的地道有一南一北兩道擋土墻,重力式擋墻的表面都是用的三遍剁斧的嶗山花崗巖。
為了精確施工,我承擔了繪制料石排布圖的任務,具體來說,就是要在圖上把每塊石頭的尺寸設計標注出來,然后再按圖索驥到山里的石場定制石料現(xiàn)場砌筑起來。
工程完成后,有許多次我坐在車上穿過這條地道,都會忍不住多看一下北面的那面擋墻,因為那些石頭都是我一塊一塊畫出來,然后又到山上去定制回來的。
除非親身經(jīng)歷過那樣的日日夜夜,否則沒有人會對一面冰冷的石墻產(chǎn)生如此溫暖的回憶。
當時給跨線橋吊裝箱梁的鏡頭,也是歷歷在目。
我當時在工程隊工作時候的孫隊長,當時還在預制廠工作,青島立交橋拆除的消息,他也非常動感情地和我說,當年1到13孔的箱梁是他在預制廠親自組織制作的。每個掛梁的焊接頭我都是親自過目,砸掉焊皮檢查確保不出任何問題。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吧!
立交橋東面有一座跨越地道的鋼結構人行天橋,天橋的橋體是在我們的機修廠完成預制,然后利用夜間車少的時候運到現(xiàn)場的。
由于幾何尺寸太過巨大,整個橋體分成兩部分,需要從橋體正中對焊鋼制的箱梁。
那個時候,我的任務是在已經(jīng)完成結構工程的跨線橋橋面上,用水準儀指揮調節(jié)鋼橋的姿態(tài)以完成焊接。
想想那時候的技術條件真是很落后,我們居然都沒有一個對講機,信息的傳遞全靠農民工來回跑腿,以至于這項工作我做了一個整天才得以完成。
雖然說是有些辛苦,但是比起那些鉆在鋼梁里仰焊的工人師傅而言,我的工作還是要舒適輕松得多。
我就在這樣夜以繼日的堅守中看著這座立交橋,一點一點成長。
感謝老同事從檔案里找到的這些老照片,讓我可以重溫當年那些不辭辛勞的日子。
其實可以回憶的細節(jié)還有很多,只是我無法一一記錄在此而已。
現(xiàn)場的場景當中,許多并沒有我,但是我知道我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員,我們曾經(jīng)為了自己生活和熱愛的這座城市流過汗,在城市成長的年輪上留下過自己的刻度。
我特別欣賞母校提倡的一句話,那就是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能有這樣的機會,是一位工程師莫大的榮耀。
后來,自己又有機會直接參與了青島奧帆中心和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等許多工程的建設,一點一點把藍圖上的構想變成了現(xiàn)實中的場景,這樣的感覺很美。
那時候,我們的工作條件很艱苦,生活也很簡單。雖然是在城區(qū)施工,我們的工地上也沒有食堂,到了中午,工地周圍只有一家賣蔥油大餅的小攤。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施工組的那幫小伙子們,每天的午餐都是自己買回來的大餅。當然也沒有什么菜,通常是把圖紙和資料收拾到一邊,然后拿一個盤子放到桌子中間,從塑料袋里擠出一些甜面醬,然后一人一根大蔥蘸醬吃,就算是菜了。
雖然我是山東人,但是我家原來并不是這樣吃生的大蔥的,在工地上的那段歲月,我經(jīng)歷了許多新的嘗試。
我第一次打吊瓶輸液,也是在建這座立交橋的時候,那一次或許是因為著涼發(fā)起了燒,衛(wèi)生室的醫(yī)生建議我輸液,于是我就在當時簡易的平房里,生平第一次打了吊針,一邊輸液一邊還在伏案干活,而當時的我一點也沒有覺得辛苦,現(xiàn)在回想起來,也是一種幸福滿滿的回憶。
“無奮斗,不青春”這句話說得真好!
想想自己年輕的時候努力過也勤奮過,美好的青春回憶中,特別值得珍惜的就是那種無怨無悔的付出和盡情揮灑的汗水。
我們這代人,雖然沒有辦法像前輩們那樣在戰(zhàn)火硝煙中書寫崢嶸,卻也幸運地在和平年代以青春書寫過砥礪和攀登,于是那一個簡簡單單的日子,在今天回首的時候,都變成了親切的懷戀。
一座立交橋的消失,勾起了我許多的回憶。
其實我所懷戀的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座橋,而是自己的一番經(jīng)歷和一段年華,我懷念那個年代,并不是因為那個年代有多么的好,而是那個時候我們年輕。
立交橋落成的時候,我們的城市遠不如今天繁華,但我還是時常會想念那些遠去的日子。
看著立交橋在燈火中的老照片,我能體會出一種格外的溫暖。
所謂的光輝歲月,并不見得是多么閃亮的日子,而是那些即便在無人問津的時候,也能夠帶給自己的那些觸動。
人總會慢慢變老,而歲月永遠年輕,初心未泯終究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事情也總是這樣,只要心甘情愿,就會變得快樂而簡單。那樣的日子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再見,青春!再見!雁山立交橋!
讓我們帶著這美好記憶,一起祝福未來!
(這次文中的圖片都不是我親自所拍,感謝我的老同事在百忙當中應我的請求替我找來了這些老照片和現(xiàn)場的照片,感謝那些辛勤的城市見證者發(fā)在網(wǎng)上的照片得以充實我的回憶,一并致謝?。?/p>
5月5日拆除前,使用中的立交橋。
“大方無隅”的這篇文章
滿懷對城市的深情
對歷史的敬畏
感動了眾多網(wǎng)友
“只有親身經(jīng)歷過
奮斗過的人
才有如此濃厚的感情”
↓
@鷺舞白沙——
字里行間深刻感受到了建設者美麗的青春畫卷,以及對雁山立交的深厚感情,它是人生長河中奇異的珍寶、清澈的天宇和奮斗的印記,現(xiàn)在伴隨城市的發(fā)展消失,成為記憶中的一個美好片段。
為這份深情所感動,雁山立交橋的建設史也是一代人的奮斗史,新時代的建設者當以您為標桿,繼續(xù)發(fā)揚拼搏奮斗精神,把新橋建設好,才能不辜負老一輩市政人的期望。
@馨田——
80年代的小白干路,難忘的記憶!小時候聽經(jīng)常遲到的同學說,小白干路每天堵車。到現(xiàn)在依舊叫小白干路,聽起來特別親切。
@不倒翁——
立交橋的回憶,也是參與當年施工的施工人員的回憶,我的爺爺李憲起當年也參與此橋建設,雖然爺爺去了另一個世界,但是作為市政人的后代,我要像我爺爺他們當年一樣,做一個好的市政人,參與建設更多的工程。
@王國強——
建筑也是有使命的,完成了也就實現(xiàn)了它的存在價值。一座城市的建筑群,也體現(xiàn)著建設者的能力和智慧。
五十年前,我們這代人應該不會想到還能在立交橋上開車。
在如梭似箭的歲月中,想不到的事情和難忘的事情還會發(fā)生。
@忻杉——
這座橋自落成起,就伴隨著我在四方工作時的歲月,那時剛參加工作不久,每每路過這座立交橋,心中對未來充滿希望,期冀城市的快速發(fā)展。
突然聽到雁山立交橋拆除,看到這篇文章,竟勾起了許多往昔回憶和感動,謝謝作者留下了我們的記憶和美好。
@夜海觀潮——
橋邊的那個糧店后來是我家經(jīng)營的,兒時回憶都在這座立交橋,載著抹不掉的回憶,如今也踏入了市政這個行業(yè),愿城市更新越來越好,致敬老一輩的市政人,激勵時代下的我們砥礪前行!
@孫道偉——
檔案管理的重要性從中顯現(xiàn)出來了,市政人的傳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進步,在新工程替代老項目的過程中挖掘展現(xiàn)出來,很有教育意義!
@奔哥——
這座橋的建設凝聚了一批市政新人的共同努力。漫步在橋面的大路上,看著南北橋臺,能想起你們一個一個的身影,似乎又聞到了大餅卷蔥攤黃醬的香氣,想起了大家在一起的日日夜夜。
5月2日,我又最后走了一遍這座橋,拍了一組照片。天正好,日正圓,下沉的隧道已經(jīng)填平了。
三十三年,一代人白了頭。從杭州路立交橋、小村莊跨線橋到小白干路三層立交橋,青島跨入了立交時代。
隨后延寧、山寧、鎮(zhèn)寧、福寧、海爾路一眾立交橋拔地而起。快速路也1條、2條、3條的穿插起來,我們這一座城市也開始加速,開始長高,也開始飛奔!
一代人陪城市成長,一代人隨城市變老,甚而有的也提前離我們而去。
我的家,我的城,我的祖國會越來越好。
2023年5月7日
雁山立交橋正式謝幕
重慶路與山東路路口
依舊車水馬龍
就好像
這座橋
從未存在過一樣
每一座建筑物
都是一位
無言的城市歷史講述者
一旦它們消失
對于后代來說
這段歷史就空白了
所以
這篇《立交橋的回憶》
才格外珍貴
它替這座城市
以及這座城市的年輕人
留住了這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