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今天的回憶;明天,是今天的夢想!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五四廣場這個偌大的城市會客廳人潮涌動,“五月的風”那抹明艷的紅,裝進了人們的相冊里,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資料圖】
五四廣場緣何而建?“五月的風”有何內涵,何以能成為一座城市的地標?
在五四青年節(jié)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以五四廣場為原點,穿越時空隧道,重溫100多年前那段動人心魄的歷史,探尋歷史的光輝如何照進現(xiàn)實、點亮未來。
一
1992年,青島的城建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市委市政府作出《關于加快市區(qū)東部開發(fā)建設的決定》,這便是“老青島人”津津樂道的“東遷戰(zhàn)略”。正是這個決定,開啟了青島城市發(fā)展史的全新篇章。
1994年,市級機關辦公大樓竣工啟用,實現(xiàn)了全市政治中心的東移。1996年,青島面向社會征集城市廣場規(guī)劃方案,廣場地址位于市級機關辦公大樓南側區(qū)域。
這個廣場項目是東部開發(fā)的重點工程,自規(guī)劃設計之初就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當時,國內的城市廣場并不多,可供借鑒的經驗很有限,再加上廣場地形狹長,增加了規(guī)劃設計的難度。設計人員和專家?guī)捉浶薷耐晟?,最終形成了廣場設計方案。
青島是五四運動的緣起地,而五四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鑒于青島與五四運動這一特殊關系,市委市政府決定將該廣場命名為“五四廣場”,意在弘揚五四精神,激勵人們奮發(fā)圖強。
在這座廣場上,“五月的風”雕塑是點睛之筆。
這座大型鋼結構雕塑通體火紅,直徑27米,高約30米,重達500余噸。它以單純簡練的造型元素排列組合成旋轉騰空的“風”,頂部裝置火炬頭,寓意青島與五四運動的淵源。升騰而起的風旋,昭示著新中國青年昂揚向上,昭示著青島人民繼往開來。
“五月的風”設計者叫黃震。據他講述,設計靈感來自海面上的一陣風。當年,黃震得知青島城市雕塑招標的消息后,來到工地現(xiàn)場查看。這時,一陣海風撲面而來,由此他聯(lián)想到了五四風雷。因為1919年爆發(fā)的五四運動就像一場席卷中國的風暴,給國人帶來了新鮮的思想和力量,也標志著中國革命進入了新階段。確定了用“風”來表現(xiàn)五四運動后,黃震又聯(lián)想到安徽老家田野里的小旋風,就這樣有了“五月的風”。
五四廣場建成后,成為東部新市區(qū)的主要文化景觀,成為青島的城市新地標。標志性雕塑“五月的風”,2001年入選“青島新十景”,被譽為“浮翠流丹”。
二
站在“五月的風”雕塑下,歷史的凝重感油然而生,那一抹紅讓人心潮澎湃。當海風拂過,“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的吶喊由遠及近……
時鐘撥回到100多年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打響。8月,日本向德國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國將全部膠州灣租借地無條件交付日本,“以備將來交還中國”。這讓距離歐洲萬里之遙的青島,成為遠東唯一戰(zhàn)場。
戰(zhàn)后,日本非但不履行諾言,反而借機提出“二十一條”要求。日本聲稱,在適當?shù)臋C會,“附以公正正當之條件”,將青島交還中國。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協(xié)約國的勝利而告終,北洋政府宣布放假3天。國人歡喜若狂,北京、上海等地舉辦了盛大的慶?;顒?。大家都期盼著,在戰(zhàn)后和平會議上,中國能夠以戰(zhàn)勝國身份收回青島主權及山東權益。
然而,弱國無外交。1919年4月30日,巴黎和會上,英、法、美三國不顧中國反對,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一概轉交日本,只字未提日本須將青島交還中國一事。
消息傳回國內,如黑云壓城,預示著一場暴風驟雨即將到來——
“五月四日是個無風的晴天,卻總覺得頭上是一天風云”。國立青島大學首任校長、五四運動的親歷者、當時正在北大就讀的楊振聲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正是這一天,憤怒于喪權辱國、彷徨于山河破碎、苦悶于報國無門的青年們,終于爆發(fā)!他們走上街頭振臂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就此開啟。
北京大學校史館副研究員林齊模說,五四運動是中國知識分子夢碎后的覺醒。正如瞿秋白在《餓鄉(xiāng)紀程》中所寫:“中國民族幾十年受剝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況味。帝國主義壓迫的切骨的痛苦,觸醒了空泛的民主主義的噩夢?!?/p>
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有時只需要一把火苗。
五四運動中燃起的青春火種,迅速形成燎原之勢。最先覺醒的一部分先進青年知識分子,開始向共產主義轉變。毛澤東說:“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經在理論上和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p>
這股青春力量主動地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工人運動實踐相結合,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爸袊蚝翁幦??”這個問題終于有了答案,一條真正適合中國發(fā)展的道路逐漸清晰起來。
三
五四風雷,激蕩百年。百年間,天翻地覆,而青春的旗幟愈發(fā)鮮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是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xù)奮斗、凱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國青年用青春之我創(chuàng)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100年?!?/p>
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它歷經革命年代、建設年代、改革年代,代代傳承、歷久彌新。
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與會者的平均年齡僅有28歲。正是這支年輕的隊伍,帶領中國從苦難走向光明。
1950年,27歲的王進喜成為新中國第一代石油工人?!皩幙仙倩?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率領鉆井隊打出大慶的第一口油井,并在當時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紀錄。
1984年,35歲的張瑞敏制定了海爾的名牌發(fā)展戰(zhàn)略。4年后,海爾獲得了中國電冰箱史上第一枚質量金牌。這之后,海爾作為青島的一張名片,走向全國、走向全球。
……
時至今日,五四精神依然無處不在,凝聚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千千萬萬的青年在為夢想打拼的同時,也在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點點照進現(xiàn)實。
在科技創(chuàng)新一線,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斗團隊的平均年齡均是30多歲。
在鄉(xiāng)村振興的主戰(zhàn)場,幾十萬名大學生村官發(fā)揮特長優(yōu)勢、主動干事創(chuàng)業(yè),把青春的汗水揮灑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經濟建設的最基層,無數(shù)快遞小哥撐起了經濟大循環(huán)中的商流、物流運轉,成為保障社會民生的重要支撐。
……
今天,五四精神依然照耀青島前行。在“六個城市”建設的廣闊舞臺上,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建設大潮中,它無處不在,激勵著青年在各自崗位上拼搏奮斗。
他們或許默默無聞、平凡普通,或許鋒芒顯露、頗有建樹,但無論螢火還是星光,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當這些光和熱匯聚到一起,足以照亮城市前行的路。千千萬萬的青年為夢想打拼的同時,也在成就著城市的夢想。
無青春,不青島。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島,因青年而充滿活力,因青年而充滿希望。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主流群像”,新時代的青年也有著不同于“前輩”的鮮明特征。他們的思想更加多元,視野更加開闊,更加自信地平視這個世界,更加勇于追求自我……
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擁抱青年,就是擁抱未來。與青年同頻共振,與青年雙向奔赴,我們的中國夢、我們的城市夢,都在變得越來越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