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 法治時評
為持續(xù)凈化未成年人上網用網環(huán)境,近日,北京開展“涉未成年人不良價值導向內容”專項舉報行動,重點打擊在網絡平臺上故意炒作炫富媚富、美化擺爛躺平等行為,并暢通舉報渠道,鼓勵社會各界積極舉報相關線索,引發(fā)廣泛關注。
正值暑假,未成年人接觸網絡的機會更多、時間更長,一些別有用心者瞅準了這點,刻意在網絡平臺上發(fā)布各種具有不良導向的文章、短視頻等,以期賺取流量,獲利變現(xiàn)。他們有的鼓吹躺平、擺爛等錯誤思想,有的宣揚奢靡享樂、“拜金”等錯誤觀念,有的則通過劇本演繹等方式編造師生矛盾、家庭矛盾。這些對于心智尚不成熟、網絡素養(yǎng)有所欠缺的未成年人來說,很容易造成不良影響。
應該看到,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了未成年人的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有關方面也于今年6月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huán)境整治”專項行動,其中就包括整治不良內容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類信息花樣百出,變化翻新較快,且通常夾雜在文章或短視頻中,給監(jiān)管治理工作帶來了難度。而要避免“漏網之魚”,就需要發(fā)動包括家長、未成年人在內的廣大社會公眾來共同治理。
此次北京開展“涉未成年人不良價值導向內容”專項舉報行動,通過暢通網站、微信公眾號等舉報渠道,讓公眾在發(fā)現(xiàn)相關不良信息時即可“一鍵舉報”,不僅能大幅提高投訴舉報的數(shù)量和效率,而且可以讓平臺在受理此類問題時更有針對性,從而進一步壓縮不良信息隱形變異的生存空間,持續(xù)凈化未成年人上網用網環(huán)境。
未成年人保護無小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在打擊網絡不良信息方面,暢通公眾舉報渠道只是“前半篇文章”,還需要監(jiān)管部門和平臺做好“后半篇文章”。這既需要對舉報的信息作出快速甄別,對相關內容及時處置,更需要積累經驗不斷完善有關公眾參與的制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