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欧美老肥妇喷水,熟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1f,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东京热,午夜人妻久久久久久久久

當前位置:首頁 > 今日熱點 > 社會萬象 > 正文

在沿黃公路上聽老腔看古跡嘗冬棗 “1127米之上·陜西發(fā)展這十年”

2022-09-27 09:14:15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1127米”是陜西省的平均海拔,在1127米之上的這片熱土中,陜西人迎著新時代的號召,謀求突破,書寫新章。過去十年,陜西省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均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上。因此,本次系列報道將以陜西省的平均海拔1127米為題,由華商報融媒矩陣為讀者和觀眾,從非遺傳承、交通便利、民生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內容,多維度擘畫這片土地上的高質量發(fā)展故事。

陜西沿黃公路,是一條有著“一號公路”美稱的高顏值觀光路,位于我省黃河西岸,全長800余公里,于2017年8月28日正式通車。沿黃觀光陜西段北起榆林市府谷縣墻頭鄉(xiāng),南至渭南市華陰市華山蓮花座。公路沿線經過榆林、延安、渭南、韓城4市,包括12個縣、72個鄉(xiāng)鎮(zhèn)、1220個村,直接受益人口達200多萬。作為陜西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重大公路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陜西沿黃公路串聯起陜西東部的許多人文景點與自然風光,為沿途群眾帶來了極大便利,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fā)展。

2022年9月,在陜西沿黃公路通車五周年的特殊時間點,華商報記者將再次踏上沿黃公路,從華陰啟程,一路北上,帶著華商全媒體讀者一起游覽這條最美“1號公路”。

踏上沿黃公路之前,它的概念只是漂浮在腦海中的一個詞條——“一號公路”。和大多數宏偉的工程一樣,這條路被很多光環(huán)環(huán)繞:歷時數年建設、耗資上億元、惠及數百萬人。如今親自踏上這條串聯陜西4市12縣的公路,才從一個個平凡又激昂的故事中,感受沿黃公路建成5周年間帶來的變化。

聽·華陰老腔響徹云霄

“老腔是我們華陰人的魂”

9月24日清晨,天空下著小雨,華商報記者一行從西安驅車前往渭南華陰市。

剛離開連霍高速華陰收費站,不遠處一個巨大石柱赫然在目,這便是陜西沿黃公路的起點標志物——華山寶蓮燈。

華山寶蓮燈為大理石材質,高約28米,直徑約10米,寶蓮燈位于八邊形石臺之上,可沿石階走向屹立在最中間的寶蓮燈。寶蓮燈頂端有朵蓮花雕塑,底座的石雕壁畫展示了《寶蓮燈》的故事情節(jié)。

順著臺階向上走去,一位大爺坐在石階的最高層,皮膚黝黑,精神矍鑠,穿著熒光綠色的保潔服,嘴里哼著老腔的唱詞:“風花雪月評凡事,笑看奇聞說炎涼,悲歡離合觀世相,百態(tài)人生話滄桑......”

王大爺是華山生態(tài)公園的環(huán)衛(wèi)工人,成為戲迷已數十年,得空就會哼唱幾句。王大爺看到記者對他的唱詞產生興趣,便立刻打開了話匣子:“明朝那會就有華陰老腔了,以前是張家的家族戲,現在已經是我們華陰人的靈魂了。老一輩的華陰人多少都會唱幾句老腔,你看這簡簡單單幾句詞,就唱出了世間百態(tài)。”

說罷,王大爺又唱起了唐代詩人崔護的名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王大爺一聲聲激昂嘹亮的唱詞響徹云霄。

王大爺告訴記者,老腔的曲調古樸悲壯、沉穩(wěn)渾厚,因而受到許多外地游客的偏愛,越來越多的外地人都慕名前來,想要一睹這種古老音樂劇種的風采。

目前,華陰老腔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只是眾多旅游景點為老腔開設唱臺,酒店也加入了非遺傳承的隊列。據報道,2020年就有老腔的戲迷票友,以俠文化為名,走進華山腳下的客棧,舉辦“老戲骨圓夢”活動。

看·西岳廟前古樸端莊

從武漢來,他想去自駕沿黃公路

離開蓮花臺,華商報記者一行來到了幾公里外的西岳廟景區(qū)。

根據資料記載,西岳廟是歷代帝王祭祀華山之神的地方。1988年,西岳廟入選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在西岳廟內存放有大量的珍貴碑刻,諸如后周“華岳廟碑”,明重刻“唐玄宗御制華山碑銘”,明萬歷刻“華山臥圖”等。

購票進入,穿過灝靈門來到了西岳廟內,紅墻黃瓦顯得古樸端莊。為了防止碑刻文字損壞,記者只能透過透明保護罩感受碑文的溫度,一些古代留存的拴馬樁和上馬石也整齊地擺在廟里。

參觀時,記者遇到一位從武漢來陜西自駕游的旅客,名叫李俊濤。“我昨天爬了華山,今天來參觀這個西岳廟。我特別喜歡這些古代的石刻和建筑,它們被保護得非常好,看到它們我就有種穿越歷史的感覺。這次來自駕游主要是想順著沿黃公路游覽周邊景點,幾年前就聽說這條路上的景點非常有名,沒想到這才剛開始,已經大受震撼。”李俊濤說。

李俊濤和記者一同登上了西岳廟內最高建筑——萬壽閣,俯瞰西岳廟全景,背景是巍峨的華山。李俊濤說:“陜西是座歷史名城,來了之后發(fā)現果然名不虛傳,之后我還打算去司馬遷祠參觀,這趟沿黃公路之行一定會非常精彩。”

嘗·大荔冬棗滿園飄香

沿黃公路讓冬棗不愁賣,營收增長1/3

離開潼關,繼續(xù)向北,行至大荔縣。

渭北平原之上的沿黃公路筆直平坦,路邊的田地里滿是蔥蘢。漸漸地,路邊的景色從田地逐漸變成村落。路邊,許多滿載冬棗的三輪車穿梭而過,農戶將冬棗從車上卸下稱重,裝進路邊停著的卡車。路牌上寫著,這里是大荔縣趙渡鎮(zhèn)魯豫村。

記者下車購買了一袋冬棗,這里的冬棗汁水充盈、脆甜可口。環(huán)顧四周,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售賣冬棗的小攤,還有收棗的商人與賣棗的棗農。

棗農陳付寶卸完貨,在路旁休息,他是魯豫村人,種了15畝棗樹。“以前我們村沒通大路,收棗人的車開不進去,就會去別處收。要想賣掉這些棗,我們只能雇人把棗送到別處,但是一畝棗樹有四五千斤棗,運輸成本太大了。”

5年前,陜西沿黃公路開通,陳付寶種的棗也打開了銷路。“咱們這兒水好、土好,種出來的棗又大又甜,以前只能運出去等著別人來收,現在我們的棗早早就被定了出去,收棗的車開進村里,我們用三輪車送過去就行。”

不光是陳付寶的生活,魯豫村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陳付寶告訴記者,魯豫村本來就是冬棗種植的密集區(qū),自從沿黃公路開通,收棗人都自發(fā)集中到了魯豫村里。魯豫村的村支書告訴記者,現在的魯豫村已經成了大荔縣的冬棗集散地之一。“沿黃路邊許多棗商開了店,農民不用出村就能賣棗。沿黃公路開通以前全村的棗只能賣六七百萬,這幾年的全村的營收漲了三分之一,大家的生活條件都好了不少。”(華商報實習記者 白仲夏 記者 趙彬 李新怡)

上一篇: “黑科技”賦能產業(yè)“刷新”未來 專家們探討未來產業(yè)發(fā)展新趨勢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