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的孔祥付看著父親的畫像,談及其英雄往事時泣不成聲。 渠志純 攝
“我6歲就沒了父親,對父親的印象很模糊,想了一輩子,念了一輩子,終于‘見到’父親了……”
1月29日,在齊河縣,手捧著鐵道戰(zhàn)備舟橋處青年志愿者送來的烈士“畫像”,現(xiàn)年83歲高齡的孔祥付言語哽咽,眼中噙滿淚水,談及父親的英雄往事,憶起幼時的艱辛歲月,更是泣不成聲,頻頻用手帕拭淚。
孔祥付的父親孔繁茂是抗戰(zhàn)時期的一名地下工作者,1944年6月26日,不幸被暗探殘害于山東省齊河縣大黃鄉(xiāng)孔莊村后徒駭河大壩。面對著父親的“畫像”,孔祥付伏下佝僂的身軀,帶領兒子、兒媳、孫子一同磕頭跪拜,聊表孝心。
一場跨越時空的“相見”,圓了烈屬多年的思親夢,也見證了紅色血脈的賡續(xù)傳承。
在山東省齊河縣,與孔繁茂烈士情況相同、未曾留下任何遺像的烈士有數(shù)十位,他們的子女大都已步入耄耋之年,“能在有生之年見見父親的樣子”成了烈士子女們心中一樁未了的夙愿。
志愿者們將烈士郝景鰲的畫像送到其親人身邊
從去年8月開始,新黃河客戶端聯(lián)合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孟祥斌遺孀葉慶華開展了“照亮烈士回家路”公益活動,幫助在抗美援朝中犧牲的山東籍烈士尋找家人。
2022年新春之際,在齊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協(xié)助下,葉慶華發(fā)起“送烈士回家團團圓圓過大年”活動,這些烈士是在抗美援朝、上海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等戰(zhàn)爭中犧牲的。
該活動邀請安徽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的學生志愿者參與“畫像”,綜合烈士親友口述特征,反復打磨修改,一筆一畫勾勒還原烈士相貌。
鐵道戰(zhàn)備舟橋處團委積極響應黨組織號召,擔當此次送烈士“回家”過年志愿服務任務。6名青年志愿者歷時2天,奔波360公里,輾轉(zhuǎn)18個鄉(xiāng)村社區(qū),送18張烈士“畫像”回家,同時還送上春聯(lián)福字及暖心慰問,讓烈士“回家”與親人團聚,也經(jīng)受了一次生動深刻的紅色教育。
一幅幅手繪“畫像”,一件件慰問物品,一句句新春問候,猶如冬日里的暖陽,給抱憾多年的烈屬帶來溫馨和暖意。
28歲的青年志愿者沈景朋現(xiàn)任舟橋處臨沂項目部經(jīng)理,他主動放棄休假時間,跑前跑后忙著采購慰問品,打印烈士“畫像”,聯(lián)系烈士子女,規(guī)劃走訪路線,他表示,“這樣的活動有意義、有溫度,通過重溫先烈的英勇事跡,堅定了愛國愛黨的紅色信仰。”
據(jù)了解,10余年來,葉慶華先后為100多位烈士探親尋根,找到了“回家”的路,在她看來,“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撫慰烈屬心中的缺憾,再苦再累也值得。”
“烈士‘畫像’太暖了,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禮物,謝謝你們了!”身為抗美援朝烈士朱善慶的外孫、在齊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的張宏偉感激地說。
通過這次新春暖心活動,葉慶華從青年志愿者口中了解到,有2位烈士均犧牲于1949年5月的上海戰(zhàn)役,遺體現(xiàn)安葬在上海市川沙烈士陵園,烈屬因種種原因未曾前往祭拜過,心里一直惦念著,葉慶華表示會幫助他們協(xié)調(diào)聯(lián)絡、達成所愿。同時,還有很多抗美援朝烈士仍安葬在朝鮮,葉慶華決定與時間賽跑,盡己所能,照亮他們“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