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謊言,侵略者悍然發(fā)動戰(zhàn)爭
一座橋,攸關(guān)民族命運
(相關(guān)資料圖)
一封通電,危機中的疾呼
今天(7月7日)
是“七七事變”85周年
硝煙早已散去,山河早已無恙
但中國人對那段歷史,永遠(yuǎn)銘記
圖為駐守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
1937年7月7日
借口有士兵在盧溝橋附近演習(xí)時失蹤
日軍強行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
遭到中國守軍嚴(yán)辭拒絕后
日軍武力炮轟宛平城
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前線士兵,奮起反抗。
1937年7月8日
一封電報呼吁全國人民奮起反抗
“全中國的同胞們!
平津危急!
華北危急!
中華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zhàn),才是我們的出路!”
遭受轟炸的上海虹口。
在這段硝煙彌漫的歷史中
時光穿越滿目瘡痍
見證中華民族的涅槃重生
有一位福建人的身影
鮮為人知
如今他已經(jīng)逝世62年了
圖為福建人王冷齋
在七七事變當(dāng)晚
這位福建人立馬趕到現(xiàn)場
拒絕日軍進城失敗后
他立即組織駐軍進行抗擊
此后多年,他一直與日軍交涉周旋
凡涉及主權(quán),寸土不讓
他就是時任“盧溝橋事變”發(fā)生地
宛平縣縣長的王冷齋
被稱為“盧溝橋事變的王牌見證人”
王冷齋
圖為王冷齋
1891年,王冷齋出生于
福州倉山城門石步村的一個書香門第
8歲入學(xué)的他,天生文弱卻偏好學(xué)武
15歲轉(zhuǎn)讀福建陸軍小學(xué)
18歲時,入保定軍官學(xué)校第二期
1937年,王冷齋出任河北省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兼宛平縣長,專門處理中日交涉事件
1937年7月,王冷齋(左三)會見記者,說明日軍炮轟盧溝橋,挑起“盧溝橋事變”的情景。
在盧溝橋黑云壓城、戰(zhàn)火紛飛的那段抗戰(zhàn)歲月里
王冷齋以古體詩的形式
真實記錄了“盧溝橋事變”的始末
以及宛平前線的緊迫局面
這組詩后來集結(jié)成冊為《盧溝橋抗戰(zhàn)紀(jì)事詩四十首》
這本詩集與王冷齋的另兩本著述《盧溝橋事變始末記》《七七事變的回憶》
為后人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比如,剛接到宛平城外槍響的時候
一聲刁斗動孤城,報道強鄰夜弄兵
月黑星辰煙霧起,時當(dāng)七夕近三更。
比如,描述被日軍綁架的情景
挾持左右盡弓刀,誰識書生膽氣豪
談笑頭顱拼一擲,余生早已付鴻毛
比如,敵我力量懸殊,日軍大舉進攻的時候
中樞大計決機籌,指示周行定遠(yuǎn)謀
維系和平成絕望,犧牲今已到關(guān)頭
在王冷齋的詩句中
85年前盧溝橋上的烽火連天
仿佛躍然眼前
中國軍隊在盧溝橋反擊日軍進攻。
長虹萬丈跨盧溝,勝地流傳七百秋
橋上睡獅今漸醒,似知匕首己臨頭
你是否能感受到
作為中國人
那一刻內(nèi)心的悲痛與無奈
如今,85年過去了
血和淚的國恥不容忘記
像王冷齋一樣熱愛祖國與同胞的人
也不該被遺忘
圖為盧溝橋舊橋面遺址。
在盧溝橋這段僅一公里的石板路上
曾有逃難者的腳步
有侵略者的鐵蹄
也有保家衛(wèi)國的中國守軍
奮起反抗的身影
時至今日
“七七事變”已過去85年
盧溝橋上的硝煙早已散去
烙滿時光印記的石獅子
見證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fù)興
山河日新,國力日強
但記憶從未褪色
歷史仍有回響
勿忘國殤,緬懷先烈
振興中華,吾輩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