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田
“我知道這條道路可能會很遠,十年,又或是一百年,但我相信這一項技術總能實現(xiàn)。”王志浩目前在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的研究課題為“唇腭裂術后軟組織再生”技術,若這一項技術成功“落地”,王志浩稱將會徹底解決唇腭裂患者在術后產生的瘢痕問題。4年本科路途,3年學碩道路,“青島小伙”王志浩當前在荷蘭就讀博士,他告訴記者,“回國”與“從醫(yī)”是他人生的兩大信條,當前的他正在積累,正在沉淀.....
王志浩在實驗室進行課題研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本科到碩士
與“唇腭裂”病種的結識與交戰(zhàn)
談起“唇腭裂”,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這種病癥為先天性口頜面部的發(fā)育畸形,據(jù)了解,唇腭裂雖可通過手術進行治療,但是術后產生的瘢痕卻無法徹底消除。2011年,18歲的王志浩考取了青島大學的口腔醫(yī)學專業(yè),也是從這一天開始他與“唇腭裂”展開了一場持久戰(zhàn)?!捌鋵嵲诒究破陂g我所學習的專業(yè)并不是很細化,真正和唇腭裂打交道比較多的是在我碩士研究生期間,當時跟了青大附院一位教授,他是我的導師也是我的領導,在口腔頜面修復以及唇腭裂外科手術方面是專家?!蓖踔竞普f道。
因成績優(yōu)異,也為了達成長久以來的心愿,王志浩的碩士專業(yè)選擇了“口腔頜面外科學”,他笑著向記者說道:“其實在讀大學之前,我就很想做外科醫(yī)生,很簡單,就是可以上臺做手術,當時以為只有外科才能解決患者諸多問題,所以選擇碩士專業(yè)時,自己果決地選擇了外科,但現(xiàn)在想一下,我認為其實醫(yī)生是不分內、外的,上不上得了手術臺并不能代表什么,能治病救人就是好醫(yī)生?!?/p>
王志浩在實驗室
研究生期間,王志浩跟從導師輔助了幾百臺口腔頜面外科手術,一年半的臨床經驗,王志浩接觸最多的便是唇腭裂患者(近60臺),這些患者的年紀小到嬰孩,大到中年人?!按诫窳哑鋵嵆擞绊懭说恼0l(fā)育,從美觀程度來說,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有這種情況的患者,或多或少都會出現(xiàn)一種自卑感,即便是很強的心理建設也可能沒辦法克服?!蓖踔竞葡蛴浾呓榻B,唇腭裂對于常人以及醫(yī)療大環(huán)境而言,僅是一個很小的病種,但在他們診室,已成為了司空見慣的“悲傷”和“失意”。
“其實現(xiàn)在唇腭裂修復的手術可以做,不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手術技術都已經比較成熟,也可以通過更精細的針線來減少瘢痕的產生,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什么技術是可以徹底祛除瘢痕的,一般情況下需要進行二次手術,但是仍有輕微的手術痕跡。”王志浩表示,正是因為當前的醫(yī)療技術無法徹底從外觀去除病患的痛苦,才激發(fā)其進一步研究以及攻克這一難題的決心。
順利到荷蘭讀博
開展軟組織再生技術研究
2019年在學校提供的交換機會下,王志浩在荷蘭這個國度打開了新的視野?!爱敃r作為交換生到荷蘭交流,在唇腭裂的術后修復方面,接觸到了一些更前沿的技術,所以產生了繼續(xù)深造的想法,回校后開始申請,2021年順利來到了荷蘭拉德堡德大學讀博士。”
就讀博士期間,王志浩將矛頭轉向了唇腭裂術后的修復技術,他向記者介紹,目前他正在攻克的基礎再生醫(yī)學可以與臨床手術相輔相成,未來將從根本上解決唇腭裂患者術后產生的瘢痕問題。
“其實目前無論國內國外,唇腭裂的術后軟組織再生技術很少會有人研究,部分學者可能把筆墨放在骨組織再生方向(大段骨組織再生),但是用在臨床上的案例非常之少。‘再生’是一個很大的類別,也不能直接在人的身上去實踐操作,所以我目前主要在小白鼠身上進行實驗。通俗一點介紹就是在小白鼠的口腔內做一個唇腭裂的模型(體內傷口),在其尾部也做一個皮膚傷口(體外傷口),然后放一些干細胞在上面,促進傷口的再生長,生長成類似于正常的細胞。”
第一次嘗試在顯微鏡下創(chuàng)建腭裂模型
王志浩稱其研究的課題主要采用了“臍帶干細胞”和“口腔黏膜干細胞”兩種干細胞進行實驗,入學近兩年他已初步建成實驗模型,對于后續(xù)的實驗跟進,王志浩稱是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兩年的時間剛把體內、體外的肌肉模型做完,還沒開始應用干細胞。需要體外的模型把相關的細胞提取出來,在體外做一個模型,看看是不是出現(xiàn)了瘢痕以及纖維化的情況,后期加入干細胞以后,再確定下是否能促進肌肉的生成。體內的模型需要合適的大小、合適的時機,看它是否類似于人體出現(xiàn)的瘢痕和肌肉纖維化,評估一下是否像人體一樣產生變化,后期才能采用一些干預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p>
采訪時,王志浩興奮地向記者分享研究過程中的喜悅,一絲一毫的進步都將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巨大飛躍?!拔易龅募∪庠偕枰鸭毎麖男“资蟮囊Ъ‘斨刑崛〕鰜?,在細胞房中進行培養(yǎng),細胞在正常情況下其實是不動的,貼在一個培養(yǎng)瓶中生長的,大概過了6天,我看到培養(yǎng)瓶中的肌肉融合在一起了,像是心跳一般出現(xiàn)了細微地抽動,當時我剛做了半年時間的研究,確實非常地激動?!?/p>
肌小管在細胞培養(yǎng)6天后的形態(tài)
研究過程,喜憂參半。
“第一步需要在體外實驗中得到充分的證據(jù),第二步需要在小白鼠身上得到證據(jù),再到后期的臨床試驗,然后才能真正的應用到臨床,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僅從小白鼠跨越到臨床實驗可能就需要十幾年的時間。”當前,王志浩的課題按部就班的進行中,前方雖有短暫的坎坷,可他認為這一項目終將迎接光明的未來?!敖谡谔崛∧殠Ц杉毎瑖L試了一次失敗了,我現(xiàn)在正在研究如何讓它在體外更好的生長和保留。”王志浩稱其短期的目標是將兩種干細胞在小白鼠身上操作成功,能夠真正促進小白鼠的肌肉和軟組織再生。
四年后回國
立志做最優(yōu)秀的外科醫(yī)生
談到長期展望,作為在青島成長念書的王志浩表示,回國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口腔頜面外科醫(yī)生是他最大的心愿。
王志浩曾多次強調,自己的最終“歸宿”一定是回國。于他而言,在中國將有更多施展“拳腳”的機會。談起當前研究的課題在未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表示:“腭裂是在口內看不到的,如果軟組織改善不好,會影響發(fā)音以及頜骨的發(fā)育,需要患者后期做更大的整形手術,所以其實我目前關注的這一塊,并非是唇裂,而是希望通過技術減少術后的纖維化和肌肉的瘢痕,讓患者在發(fā)音和上頜發(fā)育像正常人一樣,再者,如果不從根源解決問題,單單為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和建設是不是夠徹底的,我目前選擇的‘再生’方向,是以臨床為導向的,幫助臨床的技術,我希望能通過臨床手術結合基礎研究,完美的解決病人生理的缺陷以及心理的負擔,當然這一天的實現(xiàn)可能是10年,也可能是百年,希望不會太遠?!蓖踔竞聘锌馈?/p>
王志浩在荷蘭的日子
因碩士研究生期間在青醫(yī)附院度過了一年半的時間,那段寶貴的臨床經歷不僅從學術以及人生方向上給予了王志浩引導和幫助,也讓其累計了諸多社會以及醫(yī)學經驗,王志浩稱青島對其來說是一個頗為重要的城市,在這里他的三觀養(yǎng)成,志向生長,回到青島工作永遠是他的人生首選。電話那頭的王志浩笑著說道:“4年后回國吧,看看就業(yè)機會,如果青島需要的話,我還是想在青島做醫(yī)生,做一個好醫(yī)生?!?/p>
行業(yè)專家:
“瘢痕”為世界性難題
對于當前國內、國際層面在唇腭裂術后的瘢痕修復方面記者采訪了王志浩的碩士導師—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孫健,他表示瘢痕的修復和減小當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凡是動過刀的地方一定會有瘢痕產生。“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去減小瘢痕,尤其唇腭裂現(xiàn)在都是在小孩身上出現(xiàn),如果在口腔或者面部產生比較重的瘢痕,首先是功能性的影響,其次是會影響容貌。所以現(xiàn)在世界上很多人都在研究如何減小瘢痕?!?/p>
此外,孫健主任告訴記者,當前的醫(yī)療技術僅能在手術方案層面去減小術后瘢痕的產生?!澳壳搬t(yī)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設計更加科學的手術方案,減少損傷從而減輕瘢痕。再一個就是目前確實也有一些輔助性去瘢痕的方法,比如說瘢痕貼(硅膠貼),手術拆線后貼上,減少瘢痕增生?!?/p>
就王志浩當前研究的“唇腭裂術后軟組織再生”技術,孫健主任表示,若該項技術能夠成功并且能夠應用在臨床上,將會在瘢痕的治療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記者手記:
回國,然后做醫(yī)生
每一個問題回答完畢,王志浩總會加上一句:“因為我后期一定是要回國的嘛,所以....”
短短幾個小時的溝通,拋開青島老鄉(xiāng)的身份和關系,記者對王志浩的好感瞬間拉滿,采訪伊始他強調過,在荷蘭確實有著先進的成熟的技術,包括讀博的氛圍都讓其倍感愉悅和暢快,但在他的視角里,從更廣闊的視野出發(fā),永遠是中國給予的空間更大。
記者曾提問,其實“唇腭裂”這一病癥頗為小眾,為何會做這樣的選擇?王志浩淡淡回應,我們所理解的“小眾”,只不過是站在常人視角罷了,其實對于頜面外科這一診室,每天或許都會遇見幾位唇腭裂的患者,或年輕或年老,或喜或悲,都能牽動著王志浩的心緒,這些患者也從側面為王志浩的出國深造指明了道路。
“其實唇腭裂做B超是能夠看出來的,但是為什么仍有那么多的患者,因為有的地區(qū)醫(yī)療條件有限,沒有辦法適時做產檢,另有一部分人受孕困難,即便是看到了寶寶出現(xiàn)了唇腭裂的情況,仍會選擇留下來?!蓖踔竞葡蛴浾咧v述,在他所“闖蕩”的病房里,大多數(shù)患者并非是因為這一病癥帶來了極大的生理上痛苦,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負擔以及源自外界的壓力。
相較于癌癥、心腦血管類疾病所輻射的范圍,唇腭裂的患者屬小部分群體,對于該種病種術后瘢痕修復的研究者也僅是寥寥,王志浩作為術后修復的基礎研究者之一,在采訪中透露了國內以及國際方面的研究現(xiàn)狀,他始終樂觀并且堅持,骨子里帶著一股青島人的拼勁兒,雖技術的實現(xiàn)需要時間,這一時間對整個行業(yè)甚至是社會而言仍是未知數(shù),走在“路上”的他目前沒有準確的答案,但他愿意等待答案,并愿意為這個答案付出艱辛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