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著花兒看新疆
“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秉h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這句話時常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城市新城街道哈爾墩社區(qū)黨總支書記、主任巴哈爾古力掛在嘴邊。
“哈爾墩”在維吾爾語中是“黑土地”的意思,在這個總人口1510戶3821人的社區(qū)中,“團結”一詞被詮釋得生動而清晰。
(資料圖)
哈爾墩社區(qū)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區(qū),由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俄羅斯族等14個民族組成,在這里溫暖感人的民族團結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各族居民早已把民族團結意識融入血脈,滲透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
5月17日,當《法治日報》記者跟隨“四季看新疆”之“追著花兒看新疆”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哈爾墩社區(qū)時,恰逢社區(qū)正在開展“鄰里節(jié)百家宴”活動。巴哈爾古力介紹,從2014年起,每逢重大時間節(jié)點,哈爾墩社區(qū)就會組織“鄰里節(jié)百家宴”活動,生活在社區(qū)的各族居民會精心制作特色美食,準備節(jié)目,大家唱歌、跳舞、做游戲,歡聚一堂、其樂融融。
維吾爾族的拉條子、哈薩克族的包爾薩克、俄羅斯族的面包和果醬,還有漢族的炒菜……記者看到,用一張張桌子擺成的長餐桌上放滿了各民族美食,56歲的社區(qū)居民春英告訴記者,這些食物都是社區(qū)各族居民餐桌上最常見的,多年來共居共生、相濡以沫的生活,早已讓各族居民的飲食習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一張張桌子不僅是美食的聚會,更架起了溝通的橋梁。春英自豪地告訴記者,自己是錫伯族,現(xiàn)在至少會說4種民族語言,“我沒有刻意去學,就是和大家在日常交流中逐漸學會的”。春英說,社區(qū)的各族居民不僅相互了解,有困難也會互幫互助,平時大家經常聚在一起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誰家孩子考上了好學校、誰家出游遇到了好玩的事情……大家總有聊不完的話題。
在當?shù)睾芏嗉彝ブ?,不論是裝潢陳設,還是穿著打扮,甚至是生活習慣,都能看到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
沿著哈爾墩社區(qū)街道前行,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很多人家的院子外墻上,都掛有一個“石榴牌”。詢問后得知,上面畫有幾個石榴,就表明這個家庭成員中有幾個民族??此菩⌒〉募毠?jié)卻是對民族團結最大的真誠和禮贊。
“在這里,大家從不會用民族來區(qū)分彼此,我們都是中華民族,都是一家人?!本S吾爾族群眾哈力旦·依拉洪的大家庭就是一個由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家庭——她的丈夫是烏孜別克族、姐夫是塔塔爾族、妹夫是哈薩克族、女婿是俄羅斯族,還有一位她父親收留的漢族弟弟。
哈爾墩社區(qū)還流傳著一個“百萬不換好鄰居”的故事。幾年前,有人想要用不錯的價格購買社區(qū)居民劉曉蓉的房子,但她反復考慮后最終還是放棄了,因為與鄰居瑪力亞多年的姐妹情讓她難以割舍。
漢族居民劉曉蓉和維吾爾族居民瑪力亞相識于1985年,此后兩人一直交往密切,互相扶持。瑪力亞不會縫棉衣,劉曉蓉給自家孩子做衣服時會給瑪力亞的兩個兒子各縫一件;劉曉蓉家的雞、羊因為連連大雨斷了飼料,瑪力亞不僅幫忙購買,還冒雨送到家里……每每講起當年的故事,兩人都會滔滔不絕。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巴哈爾古力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城市社區(qū)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我們會不斷發(fā)揮社區(qū)黨總支力量,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搭建各類交流平臺,引導各族居民互幫互助,增進感情,把民族團結‘同心圓’越畫越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