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工作中的馬拓(左)。 鄭超 攝
閱讀一些燒腦的推理小說,看到警察調(diào)查出的真相和報案人提供的信息絲絲入扣時,馬拓都會“覺得很假”。他說,真實的辦案中,哪兒有那么多精準無誤的線索?當事人不是為了給警察出題才去報案的,他們是真的需要幫助,很少有人能在恐懼甚至九死一生后還保持理智與清醒
(資料圖片)
《法治周末》記者 鄭超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的地鐵清河站,是一座大型樞紐車站。
這里是地鐵13號線和昌平線的換乘站,且與京張高鐵、北京市郊鐵路接駁,每天站內(nèi)都有數(shù)以萬計的人流穿梭而過。
大多數(shù)人,是站臺的匆匆過客,而對于北京市公安局公交總隊馬泉營站派出所民警馬拓和他的同事們而言,這里卻是他們?nèi)找故刈o、對每個角落都再熟悉不過的“陣地”。
與很多地鐵民警一樣,馬拓日復一日地在地鐵站里疏導客流、調(diào)解糾紛、維持秩序、安檢督導,“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和乘客打交道”。
在網(wǎng)絡上,馬拓則擁有另外的身份:知乎高贊答主、擁有60多萬粉絲的微博大V。在知乎個人簡介中,馬拓稱自己為“勸架達人”“指路小能手”以及“轟黑車專業(yè)戶”。
2016年至今,近7年來,馬拓寫了幾百個故事。這些故事或“溫情”或“苦澀”或“治愈”。他用細膩的筆觸,將地鐵站里行色匆匆的人們刷上了各種色彩,讓瑣碎平淡的地鐵生活散發(fā)出煙火氣。
馬拓在網(wǎng)絡分享的地鐵站故事持續(xù)受到廣大網(wǎng)友追捧,全網(wǎng)閱讀量超4億。不久前,他將故事匯集成新書《熱愛生活的一萬個理由》。
“人潮涌動的北京地鐵中,每個人都如此渺小庸碌,每個人卻又都在用力活著。這些人,是他們,也是我們。正是無數(shù)個‘我們’,構成這煙火人間的底色。”在新書簡介中,馬拓如是說。
前不久,《法治周末》記者來到地鐵清河站與馬拓見面。在工作間隙,這位地鐵民警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干了14年的“地下工作”
3月29日中午,北京市最高氣溫達到了26度,暖意升級。而進入地鐵站內(nèi),溫度頓時下降,一層的過道里不時有風吹過,顯得有些陰冷。地鐵站臺上,穿著警服、帶著方框眼鏡的馬拓,干練又斯文。
地鐵站臺是馬拓最熟悉的地方。身為“85后”的他,一畢業(yè)就被分到派出所,走上了地鐵站臺?!霸凇叵隆淮褪?4年。”
和常人印象中抓捕罪犯、除暴安良的警察不同,地鐵民警每天面對的都是些瑣碎的、家長里短的小事。
馬拓介紹道,比如有人丟了東西,書包、手機、首飾,比如地鐵口的小攤販因爭搶地盤而掐架;或者是七夕節(jié),男女朋友在站臺上吵架,惹來一群人圍觀;還有夜深的時候,有人爛醉在站臺……這些都是地鐵民警工作中要面對的日常。
如今,面對這些瑣事,馬拓已積攢了足夠的經(jīng)驗與自信。對于如何圓滿化解糾紛,他也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
而回憶當初,“第一天上班的時候是懵的”。他說,“那天人特別多,有兩個年輕人在打架,等我擠到他們身邊時,人都散了,甚至不知道是誰打的。我就感覺,地鐵里節(jié)奏太快了,連打架都要趕時間,誰也不想耽誤上班”。
在警校里,馬拓學的是刑偵專業(yè),曾學習如何分析殺人案、偵破詐騙案……畢業(yè)的時候,眼看很多同學去了刑警隊、指揮中心等單位,走向地鐵民警崗位的馬拓一度覺得“心理落差很大”。
馬拓負責的地鐵站,每到早晚高峰的時候,都人滿為患。在工作中,他觀察到,地鐵里經(jīng)常會暴露出很多人日常隱藏的那一面。
起初,馬拓看不慣在地鐵里起沖突的人。但他慢慢發(fā)現(xiàn),很多沖突背后,都有些深層次的原因。
一次,一位看上去非常得體的中年女性和一對情侶起了沖突,起因是男孩想和女孩坐一起,就提出跟她換個座,但被這位中年女性拒絕了,雙方因此發(fā)生了爭執(zhí),進而大打出手。
馬拓回憶,當時這位中年女性在派出所“鬧得很不好看”,她情緒激動,一直哭,說話都不利索了。“常人看著挺難理解的,多大點事兒啊?!?/p>
后來這位中年女性的女兒來了,向民警解釋說,她媽媽平時很樂于助人,是個熱心人,但是她那天正好和單位領導鬧了矛盾,一路上“凈琢磨這事了”,因此,別人叫她換座,就把她的情緒給引爆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故事的地方就有煙火。漸漸地,馬拓能夠游刃有余地處理好每件事了,也沒想到“把一些小事都搞定,有一種大大的滿足感”。
與此同時,他的目光逐漸被地鐵里的普通人吸引。在本職工作之余,馬拓又撿起了上學時就有的愛好:寫作。
用“地鐵故事”答疑解惑
新書《熱愛生活的一萬個理由》出版前,馬拓還寫過懸疑小說,主要作品有“只有警察知道”系列和《非隨機犯罪》等。
在網(wǎng)上,馬拓被稱為“警察作家”。不過,他笑著強調(diào),我只是作者,還不能被稱為“作家”。這一次,馬拓把這些煙火故事記錄下來,希望讓更多人看見,新書還收錄了很多沒有發(fā)表過的內(nèi)容。
馬拓介紹,最初開始寫故事,源于在知乎上看到網(wǎng)友們各種各樣的提問,他發(fā)現(xiàn)在地鐵里遇到的人和事,恰好能解答網(wǎng)友提問。
當網(wǎng)上有人問:“怎樣判斷男人是否真的愛你?”馬拓就寫了一個地鐵糾紛故事。
冬天,兩個女孩因為小事打了架,雙雙負傷,叫來了各自的男友。一個男友主張先不處理傷口,這樣去醫(yī)院做傷情鑒定才更精準。但另一個直接帶來了兩根冰棍兒,給女友冰敷,說道:“你現(xiàn)在舒服,才是最重要的?!?/p>
還有人問:“有哪些你最近才真正明白的人生哲理?”馬拓又回答了一個自己遇到過的案例。
某日,馬拓遇到一姑娘報案,說自己在地鐵里突然被一名陌生男子親了臉蛋,對方逃之夭夭。
看得出來,姑娘驚恐、困惑到了極致,但案子還是要查。于是馬拓耐心細致地詢問案發(fā)經(jīng)過,但她除了搖頭點頭,幾乎組織不出任何有邏輯性的表述。
等姑娘冷靜些,終于可以勉強做筆錄了。根據(jù)她提供的案發(fā)時間、地點以及對方體貌特征,民警調(diào)取了相關車次的錄像,仔細辨別了好久,卻什么都沒發(fā)現(xiàn)。
重新坐在她面前,馬拓讓她再仔細回想一下。她閃爍著驚魂未定的目光,努力把內(nèi)容細化和更正了一下,馬拓再去重新調(diào)錄像、查錄像,還是一無所獲。
姑娘的大腦仍舊是一片空白,甚至連對方男子有沒有戴口罩都記不清了。時至深夜,她的精神也幾近崩垮,眼里寫滿了委屈和無助,擦著淚水說:“真的記不清了,當時根本沒反應過來,現(xiàn)在想想怕死了,怎么會有這種人……”
最后,根據(jù)她回憶的出站時間倒推她的下車時間,再根據(jù)她所描述的站臺位置推測她乘坐的列車車廂,警方終于成功找到她被猥褻的那段錄像。
馬拓一看,整起案件,姑娘基本只說對了一個要素,就是嫌疑人的性別。其他諸如時間、具體地點、對方服飾和體貌特征,沒一樣對上號的。“要不是錄像里真真切切看到被強吻的那個人是她,我可能會以為這是另外一個案子?!?/p>
馬拓感嘆,當一個人拼命想要為自己尋找真相,心智卻如逃兵般縮到腦后時,可想而知這個人受到了怎樣的沖擊。他補充道,對于警察,各種案情是需要破解的工作難題,我們也難免帶著有“幸存者偏差”(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于幸存者時,此資訊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因為未幸存者已無法發(fā)聲)的眼光去解讀和評判那些遭遇,從而忽略掉,自己并不是真正經(jīng)歷過案件的那個人。
在鎖定猥褻者后,破案、抓捕都很順利。在給姑娘送達通知書時,馬拓見到了她理性、活潑的一面,也因此感到欣慰。
這之后,馬拓的心態(tài)也有了一些變化,比如閱讀一些燒腦的推理小說,看到警察調(diào)查出的真相和報案人提供的信息絲絲入扣時,他都會“覺得很假”。他說,真實的辦案中,哪兒有那么多精準無誤的線索?當事人不是為了給警察出題才去報案的,他們是真的需要幫助,很少有人能在恐懼甚至九死一生后還保持理智與清醒。
“唯有理解,才能探索,才能并進?!边@是馬拓在工作中找到的價值。
馬拓的上述回答,獲得了3400多個點贊。一位網(wǎng)友評價道,“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做到感同身受。一個挺爺們的警察,可能也永遠無法理解弱女子面對暴力時的六神無主,但只要他認識到自己無法理解,那就已經(jīng)理解了一半了”。
一抹點亮心情的光照
并非所有故事的結尾都充滿溫情,工作中,馬拓也遇到過不講理的乘客。
不久前,一位女士在下車時玩手機,擁擠中不小心將手機從縫隙掉到了軌道上。這位女士要求“必須得馬上把手機給她取出來”,當被告知“現(xiàn)在地鐵還在運行中,下去取有危險,只能收車以后取”時,女士很暴躁,“見誰懟誰”,民警很難安撫她的情緒。可以說,遇到這樣的乘客,是讓地鐵民警感到郁悶的情形之一。
馬拓時常勸自己,不管一個人在地鐵站里多不講理,他(她)可能就是一時沖動,生活中的他們應該不是這樣,可能也是通情達理的人,只在地鐵里的某一刻,一個瞬間激發(fā)了他們的情緒?!拔揖蛶е@種假設去跟他們打交道?!瘪R拓說。
采訪過程中,不時有來往的乘客停下向馬拓問路。嘈雜的背景下,馬拓盡量提高聲音進行解答,有的乘客說不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干脆拿出手機給他看,或者為了播放親友在微信對話中的語音,舉起手機放到他的耳邊。
能成為地鐵故事的記錄者,馬拓感到幸運。他希望,讓大家在疲憊茫然的時候,從不一樣的視角,看看別人大同小異卻又別具一格的細碎生活。這或許有助于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好,找到一抹點亮心情的光照。
地鐵值班民警需要近24小時守在地鐵里。工作不忙的時候,馬拓也會去站臺外面“吹吹風”,但他不能走太遠,“怕有事趕不回去”。于是,只能在地鐵口附近,匆匆地呼吸幾口外面的新鮮空氣。
接受采訪這天,對于馬拓來說,是在地鐵站里度過的無數(shù)個普通工作日之一?!敖裉毂容^太平,還沒有接到報案。”他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不過,晚高峰還沒結束,要隨時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