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個數據信息終端,每天近30萬條數據錄入,每個人進出大門或建筑物前后一定時間范圍內的“時空伴隨者”都能準確識別……這是山東建筑大學利用大數據防疫的日常。2020年疫情發(fā)生以來,該校便與企業(yè)合作開發(fā)了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精準防控系統(tǒng)并不斷迭代,實現了校內外學生健康數據上報并識別是否處在中高風險區(qū)域,異常情況自動感知告警,多系統(tǒng)聯(lián)動防控等,為校園疫情防控筑起科技屏障。
人員異常狀態(tài)可追蹤
3月24日上午9點半,山東建筑大學東門外,安保人員逐一查驗入校人員的通行證、車牌等信息,訪客須完成入校流程審核。
3月初以來,高校疫情防控措施升級,因業(yè)務原因入校的臨時車和訪客,再也沒有“一次審批多次進入”的可能。為了本次采訪,記者通過學校線上系統(tǒng)遞交入校申請,除了填寫個人信息,標明訪問部門、事由、時間等內容外,還需提交實時的健康碼、行程碼截圖以及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截圖。申請?zhí)峤缓?,須由接訪部門負責人及學校主要領導兩級審批通過后,生成臨時通行證,方可入校。
在山建大應急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平安校園數據智能系統(tǒng)中的園區(qū)人員統(tǒng)計信息實時跳動更新,園區(qū)總人數、各類人員統(tǒng)計、當日出入流量等數據一目了然。各校門、每棟建筑出入口,只要有數據信息終端的地方,都能看到任意時間點的進出人員情況。
“目前學校有近300臺生物識別與體溫數據采集終端,每天采集各類數據近30萬條。”該校信息中心主任王兆文介紹,全校每天出入校園、校內建筑物的人員數據,后臺都可統(tǒng)計分析。“終端抓拍與注冊信息進行相似度識別,設備基本為無感抓拍,即便戴了口罩也能識別出來,并備注是否規(guī)范佩戴口罩。”
接觸人員可有效排查
這一系統(tǒng)還有一個“逆天”的功能,就是能自動識別一定時間范圍內經過同一個識別終端的“時空伴隨者”,這是支撐山建大精準防控的基礎之一。
打開平安校園數據智能系統(tǒng)的“接觸人員查詢”專區(qū),王兆文以自己為例,在后臺輸入他的姓名后,系統(tǒng)便顯示出24日上午9點12分左右,他進入辦公樓一處出入口時被記錄的圖像信息。人員關系圖顯示,以王兆文為“圓心”,在他被記錄的時間前后5分鐘內,共有12人在此處被記錄,與他相隔時間最近的為“后27秒”,最遠的為“前4分56秒”。由于數據庫信息存量較大,人員時空關系查詢時間間隔可進一步拉長。記者看到,早上第一節(jié)課前,7點半左右為學生進入教學樓的高峰期,一名學生進入的前后5分鐘內可查詢到上百個“時空伴隨人員”。
除無感抓拍外,在學校大門、圖書館、宿舍樓的進出口安裝閘機,學生非必要不離校,確屬特殊情況要離校的,必須線上請假,經輔導員和學院領導批準后,才可在請假約定的時間段刷臉出校、返校。閘機還安裝有紅外線測溫儀,若進出人員體溫異常,則閘機就不會“開門”。
師生定位異常系統(tǒng)可自動告警
2017年起,山建大開發(fā)“智慧建大”APP并在此后幾年中多次更新?lián)Q代,現已有200多項校園辦公和各類服務功能。疫情發(fā)生后,這一客戶端更成為學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支撐,通過APP,學生居家學習期間每天上報健康信息,返校后每日上報體溫。
“學生在校外相鄰兩天填報信息的位置不同,后臺也會標注,如果學生處在中高風險地區(qū)或未按時提報,都會直接向輔導員推送短信提醒。”王兆文說,系統(tǒng)會通過官方渠道抓取風險地區(qū)信息并同步更新,學生定位中有中高風險地區(qū)關鍵字的則列入風險控制名單;還可在后臺設置某區(qū)域為低風險地區(qū),若師生離開該區(qū)域也可系統(tǒng)告警,通過一正一反兩種方式進行管控。學生在返校前須通過APP提報申請,通過后方可返校,若未經許可返校,校內識別系統(tǒng)記錄到后也會自動告警。
“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助力下,學校疫情防控工作某些方面的精確性和效率有了不小的提升,但相對于復雜而嚴峻的疫情形勢,我們做得還不夠,信息化助力學校高質量發(fā)展也才剛起步。下一步,我們還將完善信息平臺,繼續(xù)在數字化賦能學校發(fā)展上不斷探索”,王兆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