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怎么分連夜“補課”、小區(qū)垃圾站督導員把關指導、四色垃圾桶緊急“上崗”……11月1日,是南京正式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首日,從前夜就開始在當?shù)氐木用裥^(qū)、朋友圈里“熱鬧“起來。隨著國內上海等城市去年實施垃圾強制分類以來,經(jīng)過近一年的慎重調研和準備,自當日起,南京也正式加入該行列。
1日凌晨零點之后,在南京市民的朋友圈里,到處都是“熬夜”學習垃圾分類的好市民和“臨時抱佛腳”求助垃圾分類規(guī)定的“后知后覺”者;1日一早,就有當?shù)鼐W(wǎng)友緊急“淘寶”分類垃圾箱的消息,有網(wǎng)友開玩笑,這或將成為今年“雙十一”南京地區(qū)最熱銷的商品。
“過去的垃圾箱根本沒法完成分類任務,一早上為了倒垃圾,確實有點忙亂。”南京市民張女士苦笑著告訴記者。
記者還注意到,在不少小區(qū)的垃圾站前,倒垃圾的居民已經(jīng)自覺排隊,等待督導員的指導。
“這個垃圾袋里有廚余垃圾,請撿出來另外放。”南京市鼓樓區(qū)一小區(qū)的垃圾分類督導員一邊跟居民解釋,一邊告訴記者,為了協(xié)助居民正確分類垃圾,所有人工督導員早上六點多就“上崗”,“鎮(zhèn)守”四個垃圾箱一天,“還有很多市民不了解今天起要垃圾分類丟棄,像過去一樣一大袋子放一塊扔過來。我們就要一樣樣去跟他們解釋,要求重新整理垃圾袋。”
據(jù)統(tǒng)計,作為特大城市,南京平均每天每個人要產生1公斤左右生活垃圾,全市一天產生垃圾量8000多噸。2017年,南京被列入全國先行實施垃圾強制分類的46個試點城市之一。2020年,立法工作正式提上日程。當年7月31日,在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南京市人大常委會提交審議的《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下文簡稱《條例》)獲全票通過。11月1日,《條例》正式實施。
為了解垃圾分類首日實施情況,南京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龍翔帶領常委會部分組成人員,一大早就走訪該市多個小區(qū),進行現(xiàn)場督察。
在該市建鄴區(qū)的星洲府瀾庭小區(qū)內,一長排垃圾分類宣傳展板已經(jīng)把生活垃圾分幾類、誰是垃圾分類責任人、出現(xiàn)混收混運怎么辦?拒不分類怎么處罰等內容展示得清清楚楚。
據(jù)了解,該小區(qū)有居民252戶,是南京市第一批進行“撤桶并點、定時收運”先行先試的小區(qū)。
小區(qū)居民周愛玲告訴記者,實施垃圾分類,跟以前相比,好像是有了一些不方便,垃圾收運時間、地點固定了,丟垃圾不能隨時了,離得遠的樓棟還要多走一段路。“但是垃圾分類以后,我們也明顯發(fā)現(xiàn),有了志愿者的分類督導,集中收運點周邊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有了很大改觀,垃圾桶周邊的流浪動物不見了,蚊蟲蒼蠅越來越少了,沒有人圍著垃圾桶扒拉可回收物了,小區(qū)的環(huán)境變得更加整潔有序了。”
據(jù)小區(qū)工作人員介紹,該街道還為每戶居民配發(fā)了垃圾分類“三件寶”:廚余垃圾桶、可回收物收集筐和印有二維碼的可溯源垃圾袋。“這‘三件寶’在垃圾分類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比如,購物筐有兩個功能,方便群眾菜場買菜,減少塑料袋的使用,放在家里可以盛放塑料瓶、玻璃瓶、易拉罐等小件可回收垃圾,方便居民拎到投放點來。”
“我們在此前的調研中注意到,以往城市垃圾從收集、運輸?shù)教幹枚加烧蟀髷?,實行的是保姆式服務。在垃圾的處置上,垃圾的制造者成了旁觀者、局外人。也因此造成了垃圾分類工作推行實施的被動。”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法制委副主任委員夏德智介紹,因此,南京特意在《條例》中,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明確了垃圾產生者的責任,讓垃圾處理這件“麻煩事”變成每個人的“份內事”。
在1日當天,南京也開出了首張垃圾分類個人罰單,針對某餐館業(yè)主經(jīng)教育后仍未按規(guī)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的行為,開具了30元的罰單。
“南京在《條例》制定中,特別加入了‘個人未按要求分類投放的,拒不聽從勸阻的,處以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的條款,希望樹立法治權威,對情節(jié)嚴重的違法行為設置較高處罰額度,以嚴格的責任追究督促繃緊垃圾分類的‘弦’。”夏德智表示。(記者 申冉)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