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吸入氣態(tài)水銀將引起組織器官損害
每日商報訊 “醫(yī)生,我家寶寶把水銀體溫計咬破了!她把水銀咽下去了,怎么辦啊?會中毒嗎?”近日,一位寶媽抱著2歲的蘭蘭(化名)沖進杭州市紅會醫(yī)院的兒科急診,直呼讓醫(yī)生一定要救救她的寶寶。
“從片子上看,蘭蘭左腹部有致密斑點影,正是水銀所在部位。但幸運的是,從血象上看,水銀尚未進入血液循環(huán)。”林隆解釋,體溫計玻璃碎屑沒有劃破蘭蘭的口腔及消化道,通過給蘭蘭大量服用牛奶、豆?jié){、蛋清等食物,水銀將被蛋白質包裹,最終可隨糞便排出體外。目前,經(jīng)治療,蘭蘭已基本恢復健康。
據(jù)了解,液態(tài)水銀雖然不會被消化道吸收,但水銀的揮發(fā)性卻極強,常溫下即可揮發(fā)成氣態(tài)水銀,且氣溫越高揮發(fā)越快。一般而言,氣態(tài)水銀可通過呼吸道、破損的胃腸黏膜、體表皮膚等途徑迅速進入人體,易引起組織器官不同程度損害。
“最常見的是造成肺部的急性損害,如引起急性氣管炎、細支氣管炎、間質性肺炎,導致發(fā)生咳嗽、多痰、紫紺、呼吸困難等表現(xiàn),可伴有發(fā)熱、寒顫、胸痛、頭痛、視力障礙、牙齦炎、全身乏力等癥狀,重者可導致肺水腫、呼吸衰竭而死亡,如果有以上癥狀須及時就診。”林隆表示,如果不慎打碎水銀體溫計,應立即打開窗戶,關閉室內(nèi)所有加熱裝置,建議戴上橡膠手套和口罩,用濕棉棒、硬紙片或寬膠帶迅速將散落的水銀收集到密封瓶中,通過點燃酒精和碘的方式去除空氣中的水銀,并用10%的漂白粉溶液沖洗地面。
若遇到不慎誤食的情況,可口服高蛋白食物保護胃腸黏膜,若處理及時且無黏膜損傷,體溫計中的水銀劑量便不會引起中毒。其間,還可通過食用高纖維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來促進排便。
同時,林隆提醒,暑期雖已近尾聲,但小兒居家安全事件仍舊高發(fā)。寶寶年紀小,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對危險情況缺乏感知,家長在旁看護一定要足夠細心,切記做好寶寶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必要的安全教育。(見習記者 江曉微 通訊員 張弛 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