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上課在宿舍“摸魚”?近日,鹽城工學院海洋與生物工程學院開設(shè)了一門實踐選修課火了,讓很多學生在上課過程中體驗到“摸魚”的快感,有上過這門課的學生笑著說:“上課教‘摸魚’,太有趣了。”還有沒選上這門課的學生羨慕地說:“下學期我也要上這門課。”5月8日,負責教授這門課程的老師隋延鳴博士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同學們口中的 “摸魚”課程其實是“觀背青鳉魚DIY”課程,主要讓學生在宿舍動手實踐,通過培育不同品系的青鳉魚,進而熟悉海洋生物的遺傳與胚胎發(fā)育知識,正式開課已有兩個月,有30余名學生上課。
“受到疫情影響,我們把這門線下選修課改成了由學生自己在宿舍培育青鳉魚,希望他們能夠真正了解這門課程,并在培育過程中體驗到樂趣。”隋延鳴表示,這門課程以培育青鳉魚魚卵為主,課程一共分為三個章節(jié),首先讓同學們初步了解不同品種的青鳉魚;其次是青鳉魚的繁育,怎么挑選雌雄魚產(chǎn)卵并學會餌料培養(yǎng);最后讓大學生利用青鳉魚創(chuàng)業(yè),將孵化出的青鳉魚苗營銷出去。
隋延鳴告訴記者,他在授課初會向每位學生發(fā)放十粒青鳉魚卵,考察誰孵化率高,“我們組建了一個選修課的群,同學們每天會將孵化魚卵的過程拍成照片發(fā)到群里,如果有的同學沒有孵化成功,會讓他找出原因,還會給他補充新的魚卵。”
據(jù)隋延鳴介紹,青鳉魚是國際醫(yī)學用魚,2至3天可以產(chǎn)卵一次,孵化周期一般為一到兩周,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孵化,他也會給學生發(fā)放母親魚,讓學生們比賽,看看誰養(yǎng)的魚產(chǎn)卵多。隋延鳴稱,課程本身是一個陶冶情操的課,同學們只要參與其中,觀察這些魚的生活史,就一定有所收獲,“其實我們課程考察點就是我們設(shè)置的知識點,一方面是了解魚類的遺傳學,另一方面是讓同學們了解胚胎發(fā)育。”
隋延鳴稱,很多學生在培育青鳉魚過程中,會主動查閱資料,自發(fā)動手制作餌料,學習遺傳和胚胎發(fā)育知識,上課積極性非常高。“學生們很喜歡這門課,即使沒課的時候,他們也會拿著水草收集魚卵,自己在宿舍孵化。”如果有同學孵出來魚就會向隋延鳴報喜:“老師,我孵化出一條魚,太有趣了!”
該校學生申昀仟選修了這門“摸魚”課程,在上課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這門選修課更富有趣味性,成就感也很強,“這次體驗讓我對觀賞魚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也給平時的生活增添了樂趣,不僅觀察了可愛的青鳉魚,還讓我們成為‘魚媽媽’。”該校大三學生宗彬在聽到選修課的名字時表示十分新奇,“如果有報名機會,我非常想?yún)⒓舆@門課程,不僅能學習海洋生物知識,還能動手養(yǎng)小魚,真是太有意思了!”(記者 閆春旭 通訊員 潘奕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