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春平
【資料圖】
離兔年春節(jié)還有一個多月,武漢的冬天照例顯得有些陰冷。
每年大年三十的團年飯都是媽媽張羅。一進臘月,媽媽的心就癢了起來,扳著手指倒計時。不時給四個子女打電話催問各家參加團年飯的人數(shù),再反復叮囑妹妹早點訂餐館。
每年的這一天,媽媽最開心最自豪:四個子女開枝散葉,四世同堂老老少少約20人來到餐廳包間,眾星捧月般地圍著她老人家。坐在大圓餐桌中心位置的媽媽照例穿著那身過年的標配:紅絨帽、紅羊毛圍巾、紅綢緞棉襖。媽媽燦爛地笑著,眼睛瞇成一條線。大家端著酒杯輪流跟媽媽碰杯:“祝媽媽身體健康”、“給奶奶拜年”、“祝家家(外婆)越活越年輕”、“跟太奶奶干杯,活到100歲”……清脆的碰杯聲一波接一波,那是晚輩們獻給媽媽最悅耳的天倫之音,也是媽媽最陶醉最喜歡的場景。
往事如煙,又歷歷在目。
媽媽
今年93歲高齡的媽媽晚年一直和妹妹一起生活在武漢。三年疫情,她堅強地扛過了一年又一年,但卻沒能躲過2022年末這一波新冠疫情的感染。
去年的12月中旬,一向身體不錯的媽媽一連多日感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嗜睡……此時正值全國新冠感染高峰期,武漢各醫(yī)院急重癥病人爆滿,重癥病房一床難求。終于在12月22日從武漢長航總醫(yī)院找到一張床位。醫(yī)院告知,這擠出的一張空床一時還沒有被褥、床單、枕頭,需自備。我們全家喜出望外感激涕零,一大清早架扶著已經陷入昏迷的媽媽自帶床品住進了醫(yī)院。醫(yī)院立即對媽媽進行了搶救。醫(yī)生告訴我們,媽媽已感染新冠多日,如果再晚來幾天,就……
此時,媽媽的肺部已深度感染(大白肺),血氧飽和度只有80多,遠低于95的正常值,生命處于垂危之際。醫(yī)生、護士全力緊急搶救:用抗病毒藥,上呼吸機、輸氧管,輸白蛋白、球蛋白……媽媽不能進食,護士給媽媽從鼻孔里插上胃管……
病房里住著6位80歲以上的被新冠感染的老人。病人、醫(yī)生、護士、家屬、護工把本不大的病房擠得滿滿當當。病房里有治愈出院的,也有沒能扛住去世的,不時又會有新的病人住進來,生死在這里交替著。加班熬紅的眼睛、疲憊的神情、嘶啞的聲音還伴著不時咳嗽聲的醫(yī)生、護士,為救治這些老年重癥病人不知有多長時間沒有正常上下班了。神情凝重的病人家屬都將親人生的希望寄托在這些最可愛的白衣天使身上。
在媽媽住院的頭幾天,我們焦急地詢問媽媽的病情,主治醫(yī)生總是耐心地對我們說,你媽媽90多歲了,又錯過了最佳治療期,隨時都有意外發(fā)生,但我們會盡最大努力治療,第一步是爭取讓她度過元旦……
媽媽的生命終于跨入了2023年。元旦這天,我們四個子女都到病床前為媽媽祈福鼓勁,遠在海外的孫子也在元旦當天發(fā)來“奶奶加油”的視頻。此時躺在病床上的媽媽雖已意識模糊不能言語,但偶爾能用力地睜開眼睛,眼角還沁出晶亮的淚花,流露出對生命的不舍和對親人的眷戀……
經過救治,媽媽的血氧飽和度逐漸升了上來。醫(yī)生跟我們說,希望家屬和醫(yī)院一起努力,爭取讓媽媽度過這個春節(jié)。讓媽媽陪我們一起過春節(jié),是我們全家的期盼,盡管這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堅強的媽媽終于挺到了春節(jié)。大年三十我們全家又都到醫(yī)院病房為仍在昏睡中的媽媽祈福。子女們一一將拜年紅包小心翼翼地擺放在媽媽床頭,素白的病房頓時平添了幾許亮色和喜慶,一個個紅包裝的是晚輩們滿滿的情愛和祈禱:盼媽媽早日康復。
媽媽再也不能像往年一樣笑嘻嘻雙手作揖接受子女們的紅包,也不能從荷包里像變魔術似的掏出早已準備好的紅包派給重孫(女)們。昏睡中的媽媽雖然沒能睜開眼睛,但我們似乎都聽到了媽媽每年重復的那句回話:“謝謝,謝謝,伢們都有良心啊。”
看完媽媽,一家人在醫(yī)院附近的餐館團聚,圓了媽媽的心愿。只是沒能像往年聚餐中聽到媽媽時常對著晚輩們的“啰嗦”:你們四個子女都退休了,要保重身體;孫子(女)們要努力工作;重孫(女)們要好好學習。
春節(jié)前,已明顯感覺到武漢新冠感染的高峰已過,醫(yī)院急診的病人和床位也緩和了許多。部分能夠出院的老人都被接回家過年了,住院部清靜了許多。大病房的病人都被安排進了兩人一間的病房。繼續(xù)留院治療的重癥老人,醫(yī)院給予了很好的照顧,“生命至上”在這里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媽媽在病床上迎來了兔年的春節(jié)。一個月來,主要是妹妹一直和護工在陪護媽媽。大年初一,我勸妹妹休息一天,由我到醫(yī)院陪護。媽媽一直在昏睡中,同一病房的88歲老太太春節(jié)前一天也出院,病房里安靜了許多,似乎連輸液的點滴聲也能聽見。我和護工在給媽媽喂完餐后,又為媽媽換尿墊,擦洗身體,然后靜靜地坐在床邊,雙手輕輕地伸進被窩,輕揉媽媽的胳膊、腿,舒緩血液循環(huán),這是醫(yī)生的叮囑。
93歲的媽媽在新冠重度感染后還能堅強地活下來是幸運的,也是一個奇跡。只要心臟還在跳動、身體還有溫度、呼吸還在繼續(xù),哪怕是微弱的,就意味著媽媽還活著,頑強地活著。活著的媽媽,就是我們全家的精神支柱。
作者在醫(yī)院陪護媽媽
護工到開水房操作間去忙了,病房里只有我和媽媽。記不得有多長時間沒有這樣靜靜地和媽媽獨處,相對無語勝千言,此時我只想聽到媽媽心臟跳動的脈搏。我俯身貼著媽媽的臉,耳朵湊近媽媽的鼻孔,聆聽媽媽微弱的呼吸,生怕那微弱的呼吸突然中斷。摸摸媽媽額頭還是熱乎的,銀白稀疏的頭發(fā)像披滿白雪的勁松,那是媽媽歷經風霜,飽嘗艱辛的見證。平時這張布滿皺紋的臉笑起來就像 一朵花,此時卻像一團揉皺的宣紙,寫滿滄桑。媽媽的兩只手背上布滿了輸液留下的針眼,顯得有些浮腫,我不敢捏,擔心捏破了皮。我兩手再次伸進被窩給媽媽按摩胳膊和腿,媽媽的身體暖暖的,我的手也暖和了許多。媽媽的身體是松軟的,但我仍能感覺到她皮膚的彈性細膩和生命力的頑強。
很少有機會這樣觸摸媽媽的身體,我感到一陣暖暖的無名的幸福。媽媽含辛茹苦撫養(yǎng)了四個子女,又為子女們的子女操勞。她常自以為傲的是把這個家“建設”得人丁興旺,四世同堂。
清晰地記得幾個月前媽媽還精神矍鑠,中氣十足,在小區(qū)里遛彎時雖然步子較慢,但很穩(wěn)。家人給她準備的拐杖,她也從來不用,認為在小區(qū)老友們眼里很沒面子,嫌“丟人”。
醫(y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讓我們子女對媽媽生命期限的心理預期一次次突破,度過了元旦,迎來了春節(jié),現(xiàn)在依然頑強地活著……
希望這不是媽媽的最后一個冬天,祈愿她還能像從前那樣在大年三十號令子女們吃團年飯,享受那處于“C”位的榮耀時光。
(于2023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