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25日報道《日本經濟新聞》11月23日發(fā)表題為《沙特重新成為“石油支配者”》的文章,作者是該報編委岐部秀光。全文摘編如下:
俄烏沖突引起了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和物價高企,也給中東的地緣政治帶來了未曾預料到的變化。沙特憑借巨額石油收入和多余產能重新成為“石油市場的支配者”。隨著沙特在經濟、外交領域的存在感不斷上升,實權人物、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也對其強權統(tǒng)治更添自信。
(資料圖片)
原本定于11月19日訪日的穆罕默德王儲突然中斷行程。雖然安排了與岸田文雄首相的會談和商務會議等活動,但還是在訪問開始的兩天前突然宣布“計劃有變”,導致相關工作人員大傷腦筋。
本該在結束對印尼、韓國、泰國的訪問后來到日本的王儲卻在20日現(xiàn)身卡塔爾世界杯的揭幕戰(zhàn)現(xiàn)場。
據(jù)相關人士透露:“沒人敢向王儲進言,據(jù)說是他本人認定此次對日本的訪問是沒有必要的?!?/p>
由于涉嫌2018年記者卡舒吉遇害事件,穆罕默德王儲一度陷入國際孤立,但今時不同往日,王儲開始居于極為有利的地位,可以自由決定在什么時機見什么人。
擁有日產150萬桶原油多余產能的沙特有能力通過增產影響市場。歐美的民營石油公司在尋求高補貼和脫碳的股東的壓力下,不太愿意追加投資生產設施。沙特終于從美國頁巖油開采商手中奪回了“供需調節(jié)者”的地位。
沙特的戰(zhàn)略是,在競爭對手被趕出市場后,作為終極玩家收獲所有剩余利潤。每桶15美元就能確保盈利的低生產成本是沙特的優(yōu)勢所在。越是接近石油時代終結的局面,產油國越是能夠發(fā)揮強大的影響力。
在埃及召開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上,沙特一方面強調自己多年堅持的“碳循環(huán)經濟”理論,一方面又與俄羅斯等產油國聯(lián)手阻撓在共識文件中寫入“分階段削減化石燃料”的內容。
發(fā)達經濟體領導人無法輕視沙特,他們的選民正在因物價飆升悲鳴不止。7月,美國總統(tǒng)拜登訪問沙特,尋求王儲在能源供應方面提供協(xié)助。
但是由沙特主導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俄羅斯等國組建的“OPEC+”機制10月宣布大幅減產,國際油價應聲上漲,著實讓拜登顏面掃地。
即便如此,就在本月,拜登政府還是表示沙特王儲在記者遇害事件中享有豁免權。21日,沙特方面否認了美國報紙有關“OPEC+”將就增產舉行磋商的報道,錯綜復雜的信息令油價再次波動。全世界都在關注,王儲是否會在需求下降的預期中接受增產的要求。
沙特國內經濟的堅挺也支撐了王儲的權力基礎。2022年的經常項目盈余預計將創(chuàng)歷史新高,對此沙特財政大臣穆罕默德·賈丹表示可能會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的1600億美元“稍多一點”。
沙特主權財富基金“公共投資基金(PIF)”的總資產已達7000億美元,王儲的計劃是在2030年前將PIF發(fā)展為全球第一大主權財富基金。各大金融機構也重新開始“朝拜沙特”。
盡管發(fā)達經濟體正在遭遇經濟低迷,沙特卻在物價穩(wěn)定的局面下穩(wěn)步擴大需求,通脹率保持著3%的水平。由外籍勞工支撐的經濟也與工會施壓加薪這種事情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