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夜間,記者從合肥警方獲悉,近日合肥市公安局新站分局破獲一起冒充“老師”向家長收取資料費的詐騙案。在新站區(qū)某中學一個班級的家長群中,“班主任”發(fā)了個二維碼向家長收取資料費,之后短短幾分鐘,多名家長中招轉(zhuǎn)賬。
7月7日,一名自稱是學生家長的人添加合肥市新站區(qū)某中學班主任潘老師的微信好友,要求加入班級微信群。潘老師見其備注確實是班里學生家長的姓名,便同意其入群。
騙子在潛入班級群后迅速更換名稱和頭像,利用班主任正在上課、不方便看群消息的時間,冒充潘老師在群里發(fā)送收取資料費的信息,并附上了收款方式,同時要求無法成功轉(zhuǎn)賬的家長卸載國家反詐App。
家長們看到是“班主任潘老師”,沒有多想也沒有提防,更沒有驗證消息的真?zhèn)?,只想著抓緊先替孩子把資料費繳納了,于是,群里很多學生家長通過掃碼繳納了費用。
接報警后,新站公安分局立即對該案展開調(diào)查。7月14日,根據(jù)前期偵查研判的結果,民警成功鎖定嫌疑人身份,前往廣西將4名嫌疑人抓捕到案。
經(jīng)審訊,4名嫌疑人對冒充班主任對群內(nèi)家長實施詐騙的行為供認不諱。目前,該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中。
警方分析表示,該騙局的詐騙手法分為4步:
步驟一:騙子在網(wǎng)絡上獲取學生家長、老師的社交賬號,并偽裝成學生家長,進入班級微信群。
步驟二:騙子進群后一般會先潛水,觀察班主任和家委會成員的活動規(guī)律,下載班主任、家委會成員的頭像照片備用。
步驟三:在班主任上課的時候,騙子會冒充家委會幫助班主任在群里發(fā)送收取學費、資料費的信息和收費方式(例如群收款、微信收款二維碼)。
步驟四:等班主任和真正的“家委會成員”看到這些信息后,騙子直接退群走人。
警方提醒,家長如收到自稱“學校”或者“子女”的陌生號碼短信與電話,并且對方要求通過QQ、微信等平臺交費的信息時,一定要通過撥打電話給子女或班主任及其他家長等方式多方求證,以確認情況是否真實。
同時,謹慎保護個人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銀行卡號等資料信息,不輕易告知他人,特別是在網(wǎng)上填寫各種資料的時候更要謹慎。
此外,家長與子女要將防騙工作做在日常,防患于未然。如遇電信網(wǎng)絡詐騙,請迅速撥打110報警。一旦不慎受騙,報案越及時,警方通過快速止付攔截的可能性就越大。
延伸:
“國家反詐中心”APP是一款國家反詐中心和互聯(lián)網(wǎng)應急中心聯(lián)合研發(fā)的反詐利器,以國家權威推動反詐工作,確保個人信息安全。它可以專門識別出真、假APP,還能攔截詐騙電話和短信,發(fā)出預警,日常大家也能在該軟件上查看各類詐騙案例,以此提高自身反詐意識,也可以通過自檢功能檢出不小心下載安裝的涉詐APP。(大皖新聞記者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