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游戲防沉迷,中國敢說第二就沒人敢說第一。實名、限時、限玩、限充這幾項規(guī)定下來,給未成年玩家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相關資料圖)
在新規(guī)落地近兩周年時,中國音數協(xié)第一副理事長兼游戲工委主任委員張毅君就在ChinaJoy上公開表示:“‘防沉迷新規(guī)’發(fā)布后,我國游戲行業(yè)積極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意識普遍提高,已整體構建起目前全球最為先進高效的防沉迷系統(tǒng)?!?/p>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xié)會理事長孫壽山也在ChinaJoy上提到,超過80%的家長認可現階段防沉迷工作成效。此前發(fā)布的《2022中國游戲產業(yè)未成年保護進展報告》則顯示,未成年人沉迷游戲問題基本解決。新規(guī)作用下,每周游戲時間在3小時以內的未成年人占比增長至75%以上。
當然,在這份“成績單”背后,除按規(guī)“收緊”防沉迷系統(tǒng)約束外,不少企業(yè)還在積極探索、主動實施更加多元化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內容及形式,如利用人臉識別技術防止未成年人冒用成人身份、主動打擊賬號租借與代練等游戲灰產、開通未保服務專線協(xié)助家長監(jiān)管等。
最早搭建起事前-事中-事后覆蓋未成年人游戲全流程保護體系的騰訊,是推出了比版署規(guī)定更加嚴格的防沉迷措施。針對未成年人冒用家長賬號等繞過防沉迷限制的問題,騰訊游戲采用金融級別的人臉識別技術、通過AI機器學習等手段加強對疑似未成年賬戶的技術甄別,是游戲行業(yè)“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得益于多年來的探索與實踐,騰訊長期引領著行業(yè)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騰訊未成年人游戲時長和流水僅占其本土市場游戲總時長的0.4%和總流水的0.7%,較三年前同期分別下降96%和90%。
對于大多數孩子而言,這些規(guī)定的效果無疑是顯著的,問題在大面上有效解決——2022年,根據調研機構Niko Partners發(fā)布的《中國年輕玩家》報告,中國未成年人玩家已經減少了3900萬。不過,報告中也提到,仍有29%的未成年人玩家每周時間則超過3小時,原因是有82%的家長允許小孩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玩游戲。
毫無疑問,哪怕未成年人保護體系一再升級,社會呼聲日漸高漲,但如果家長當起甩手掌柜不作為,依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問題。
北京清律律師事務所主任、清華大學智能法治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朱蕓陽認為,家長的責任在未成年人保護體系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長作為監(jiān)護人,要真正地把自己的家長責任落到實處,不斷加強自身的網絡素養(yǎng),以便引導和教育孩子形成正確的網絡素養(yǎng)。
但深挖孩子玩游戲,甚至沉迷網絡的深層次因素,可以發(fā)現孩子們背后,游戲只是成長過程中一時或者之一的問題。未成年的保護,不僅僅在保護,還在于引導他們的全面學習與成長。有更全面的認知和健康的心智,孩子們才會正確對待游戲。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陸續(xù)落地的未來教室和未來運動場,就是騰訊交出的全新答卷(之一)。騰訊要在小小手機屏幕之外,讓孩子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截至2023年5月底,全國已累計落地36間未來教室,覆蓋14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qū),開設超過9014 節(jié)科技課,覆蓋30.57萬人次初中生。32個未來運動場也在全國落地生根,覆蓋11個省市及自治區(qū),在全新的未來運動場上,已累計開課42016節(jié),有168.86萬人次師生參與運動。同時,騰訊未來運動場在全國各地舉辦區(qū)域性賽事活動,已累計帶動了55149人次師生參與。
作為一家勇于摸著石頭過河的企業(yè),騰訊總能在未成年人保護的“深水區(qū)”不斷帶給行業(yè)新的驚喜,其成年人保護工作方面的這些成功經驗和堵疏結合的思路更是值得行業(yè)借鑒。需要強調的是,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性的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政府、企業(yè)、學校、家庭等缺一不可。游戲永遠不是人生的全部,未成年防沉迷的各方共治,可以從家長的更多成長陪伴開始。
來源 中國商報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