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文旅嘉年華之非遺好物市集”華麗開市,開啟首周活動。市集上,精湛嫻熟的非遺技藝展示、琳瑯滿目的非遺產品展銷、精彩紛呈的非遺節(jié)目表演、題材豐富的非遺圖文影像展等,讓人們在“家門口”全方位和山西非遺擁抱,讓大家在夜幕下的商業(yè)街區(qū)感受了一把山西非遺的魅力。
“文旅嘉年華之非遺好物市集”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山西晚報社、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中正天街協(xié)辦?;顒又荚诮柚虡I(yè)街區(qū)的夜經濟市場,讓山西非遺以更多姿態(tài)更深入地融入百姓生活,讓更多人通過與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面對面,走近非遺、體驗非遺、愛上非遺、帶走非遺,成為非遺的參與者、見證者、推廣者,推動非遺與夜經濟深度融合共促共進,助力山西非遺的發(fā)展和傳承。
首周市集現(xiàn)場,國家級非遺項目太原剪紙傳承人郭樹林、王銀鳳,太原市級非遺項目晉祠桂花元宵傳承人韓偉、糖畫技藝傳承人孟艷萍、晉繡(武式繡法)傳承人武俊敏、繩結技藝傳承人師存榮、晉陽風箏制作傳承人楊元恒、制香技藝及創(chuàng)意面塑技藝傳承者們攜非遺技藝和非遺好物來到現(xiàn)場。
夜幕降臨后的中正天街熱鬧非凡,非遺好物市集的攤位上人頭攢動,來往的市民紛紛駐留在攤位前,感嘆著傳承人精湛的技藝,欣賞著精美的非遺作品,挑選著自己心儀的非遺好物。不少人還跟著傳承人學起技藝來,一件件非遺手作,讓人們沉浸在非遺的歡樂世界中。
為了讓大家近距離感知山西非遺的文化底蘊,市集現(xiàn)場還特別設置非遺圖文影像展,用圖文的形式呈現(xiàn)山西省境內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為大家?guī)硪粓鲆曈X上的非遺文化盛宴;每晚的市集上還精心安排了非遺節(jié)目表演,嘹亮動聽的山西民歌、精彩熱鬧的西華門舞獅、仙氣飄飄的金陵十二釵傳統(tǒng)漢服表演等非遺演出輪番登場,引得路人熱情圍觀,拍手稱贊。
“文旅嘉年華之非遺好物市集”本著“周周有主題,天天有驚喜”初衷舉辦。接下來三周,每周五、六、日18:00—22:00,“文旅嘉年華之非遺好物市集”將繼續(xù)集結更多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傳承人,在中正天街“出攤”,與大家相約,非遺節(jié)目表演、非遺圖文影像展也將如約和大家見面。屆時,大家不僅可以逛展、看演出、欣賞非遺作品,而且可以跟著傳承人學習非遺技藝,帶走一份心儀的山西非遺好物。
現(xiàn)場 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記者帶您體驗市集盛況
夜晚微風徐徐,周末的非遺好物市集吸引了眾多市民。這里匯集了好戲、好物、好吃、好玩的非遺項目,通過山西晚報記者的現(xiàn)場記錄,再來回憶一下首周的市集盛況吧!
香氣氤氳 可賞可食細嗅非遺芬芳
細細研磨、輕輕按壓,一盞香粉在香道師的手中漸漸變身成一朵精巧的花朵,帶著令人愉悅的香氣,悠悠飄散在人潮涌動的市集中。有一點神秘,有一點復古。這項非遺技藝就是太原市非遺項目——元香傳統(tǒng)香品制作。來自元香社的香道師丁香身著中式服裝,正和聲細語向圍攏在小攤前的顧客們一 一介紹著制香的過程、天然香品的功效。
元香社以“芳香養(yǎng)鼻,養(yǎng)神養(yǎng)生,開竅開慧”為制香原則,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承載依托,堅持以天然純正的香材手工合香、制香。這里不僅開發(fā)有各類傳統(tǒng)天然香品,還長期開展傳統(tǒng)香文化元香體系研習班、香禮儀服務、香藝表演等。“我們在創(chuàng)始人邢曉秀老師的帶領下,長期研習傳統(tǒng)制香技藝,對手工制香的技藝進行反復論證、創(chuàng)新研究,在選擇原材料上極為苛刻,必須選用優(yōu)質天然香料。”丁香說道。
夜晚市集的空氣中除了有傳統(tǒng)制香的氣息,還有香香甜甜的桂花味道,這味道來自于太原市非遺項目——晉祠桂花元宵。“來一碗現(xiàn)煮的元宵”“給我稱一斤剛滾好的元宵”……非遺好物市集晉祠桂花元宵的攤位上,晉祠桂花元宵傳承人韓偉帶著團隊現(xiàn)場“滾”元宵、煮元宵,前來咨詢和購買的路人絡繹不絕。
“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在太原市晉源區(qū),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其中,名列晉祠四寶之一的“元宵蛋蛋”就是晉祠桂花元宵。晉祠桂花元宵起源于西漢漢文帝時期,至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憑借得天獨厚的晉祠大米種植條件和對傳統(tǒng)制作工藝的堅守,晉祠桂花元宵一直傳承至今,被譽為中華元宵的鼻祖和北方元宵的代表。
“一泡、二淘、三晾、磨米、做餡、滾制……元宵制作須經十幾道工序,一步也不能少。”韓偉介紹,區(qū)別于市面其他元宵,晉祠桂花元宵的特色之處在于品種多樣、口感糯香、自制餡料,桂花、玫瑰、黑芝麻、巧克力、紅糖、水果等口味的元宵可以滿足不同人群。傳承千年古法技藝,堅守傳統(tǒng)味道的同時也要創(chuàng)新,下一步,韓偉計劃結合山西本土的農產品,開發(fā)出沙棘等更多口味的元宵。
光影搖曳 動靜結合展現(xiàn)非遺風采
夜色斑斕中,忽而傳來嘹亮的山西民歌,忽而響起強勁的舞獅鼓點,忽而,一切又都安靜下來,一群身著漢服的男女,輕搖羽扇,在霓虹燈下,慢慢穿梭在鬧市街區(qū)。
這些都是本次文旅嘉年華之非遺好物市集上的非遺表演活動。第一周市集的表演由久負盛名的省級非遺項目太原西華門舞獅、傳統(tǒng)漢服展示、山西民歌構成。演出隊伍共30余人,為廣大市民獻上了一臺非遺文化大餐。
“廟前街鐵匠巷踩蹺子,西華門的獅子下崽子”。這句民謠提到的正是過去太原城里鬧社火時的著名項目。西華門舞獅興起于上個世紀30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是太原著名的民俗表演藝術,2018年入選省級非遺。西華門舞獅表演通常有跑場子、戲彩珠、滾繡球、母獅下崽等動作,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母獅下崽”,表演風格生動活潑、幽默詼諧。
舞獅是我國民間期盼豐年盛世、渲染喜慶吉祥的一種傳統(tǒng)舞蹈形式,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素有南獅北獅、文獅武獅之別。“太原西華門的舞獅屬北獅文獅類。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今已經呈現(xiàn)出文武結合之勢,既有文獅的細致,又兼有武獅的豪邁。”本次帶領團隊演出的西華門舞獅第四代傳承人岳成云介紹道。
精彩紛呈的非遺表演,讓大家欣賞到動態(tài)的非遺美,而非遺圖文影像展則帶給大家靜態(tài)的非遺美。
為了讓大家近距離感知山西非遺的文化底蘊,“文旅嘉年華之非遺好物市集”現(xiàn)場還特別設置非遺圖文影像展,該展由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傾力打造,以圖文的形式呈現(xiàn)山西省境內豐富多彩的國家、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用細膩的畫面刻畫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孜孜以求、不忘初心的工匠精神,用有溫度的光影訴說山西非遺與現(xiàn)代生活不斷碰撞、融合的精彩故事,為看展觀眾帶來一場非遺文化盛宴。
在影像展前,有懷抱著嬰孩認真參觀的年輕媽媽,有白發(fā)蒼蒼相攜相扶的老兩口,也有三五結對邊看邊討論的學生們。這些記錄非遺故事的圖片和文字,吸引腳步匆匆的都市人駐足、停留、慢下來,關注非遺、愛上非遺的小種子就這樣不知不覺間植入大家的心間。
指尖心間 花樣作品凝聚匠心技藝
躍然于指尖,了然于心間。從精巧構思到輕巧指尖,非遺就這樣輕輕綻放。非遺傳承人個個都是能工巧匠,用靈活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無數(shù)精彩作品。
掛飾、擺件、手鏈、胸針……一雙巧手加一團線繩,繩結技藝傳承人師存榮讓手中的繩線“生”出了花兒,“長”出了形兒,變成有溫度的繩結藝術。非遺市集上,不少人圍著繩結技藝攤位,把玩著一件件繩結作品,好運連連掛件、平安手鏈成為不少人的心頭之愛。
繩結是指以繩打出的各式各樣的“結”,是我國古老的民間手工藝術,它與手工刺繡等一樣,以主體形式呈現(xiàn)。繩結色彩多樣、造型典雅,用于衣飾什物,并有吉祥之寓意。傳承人師存榮介紹,除研究作品制作外,近幾年,她走進景區(qū)、社區(qū)、學校等地開展公開課、公益課,將繩結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授給更多人。
一把剪刀,幾張紅紙,一雙巧手,上下翻飛,惟妙惟肖的人物故事、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便一氣呵成。非遺市集上,國家級非遺項目太原剪紙攤位處,傳承人王銀鳳時而熱情地給來往市民介紹剪紙作品,時而低頭凝神現(xiàn)場創(chuàng)作。
本次非遺市集上,郭樹林、王銀鳳夫婦帶來了諸多符合夜市消費的剪紙作品,如,剪紙書簽、剪紙擺件、剪紙扇子等。王銀鳳稱,在商業(yè)街區(qū)舉辦非遺“夜”市集,可以讓山西非遺走入年輕人的眼,走進年輕人的心,讓更多人感知山西非遺的價值。郭樹林、王銀鳳夫婦一直致力于“讓非遺融入生活”,除在學校、社區(qū)開設剪紙課堂外,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底,他們在太原傳統(tǒng)鬧市區(qū)——銅鑼灣商圈開設了剪紙藝術生活體驗館,通過開展研學、培訓、文創(chuàng)DIY的形式,讓太原剪紙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一小團和好的面,幾種不同的顏料,一搓一捏一揉之間,一朵小小的荷花就誕生了。“哇!太有趣了,我也要來試試。”在創(chuàng)意面塑攤前,圍觀的孩子們發(fā)出驚嘆聲。
面塑是我國古老的一門傳統(tǒng)民間藝術,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多以面粉、糯米粉為主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制成柔軟的各色面團,借助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形象。面塑也稱捏面人,是一種制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品。
歡聲笑語 寓教于樂品味非遺魅力
糖畫、風箏、晉繡,非遺市集活動現(xiàn)場,互動體驗強的攤位面前總是“人滿為患”,充滿歡聲笑語。
以糖為墨,以勺為筆,鋼板做紙,行云流水,任情揮灑,花朵、愛心、手槍、蝴蝶、生肖等圖案頃刻間躍然“紙”上,最后用竹簽一粘,一幅幅可觀可食、生動可愛的糖畫作品就做好啦。非遺市集上,傳承人孟艷萍的糖畫技藝展示讓大家看得眼花繚亂,大呼神奇。
“老師,我想畫一把寶劍”“老師,我想做一只天鵝”……糖畫技藝攤位前,小孩子們異常熱鬧,大家在目睹了糖畫神奇的制作過程后,都躍躍欲試,希望制作一個專屬自己的糖畫作品。于是,孟艷萍“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做糖畫,“做糖畫必須趁熱。手腕不動,胳膊放松,微微傾斜小勺,讓糖汁勻速緩慢地流下來。一幅畫要一氣呵成,中間不能有斷點。”孟艷萍邊輔助孩子們制作,邊教授著制作糖畫的小技巧。
“看,有只鳥兒在那里飛呢!”順著稚嫩的聲音望去,果然,市集上一只彩色“小鳥”正在楊元恒的手里忽高忽低地飛翔,小朋友們仰著頭開心大笑大叫。這就是太原非遺項目晉源風箏制作技藝,這只“小鳥”是適宜小朋友在小場地或室內玩耍的小型風箏。
自幼喜愛制作風箏的楊元恒,2014年被評為太原市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20年被太原體育總會、太原風箏協(xié)會授予“特級大師”稱號。現(xiàn)任國家風箏協(xié)會理事、山西省風箏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太原市風箏協(xié)會副秘書長等職務,他還是國家級風箏比賽裁判,國際風箏比賽裁判長。
楊元恒擅長制作龍類、軟翅類、軟翅串類風箏,在傳統(tǒng)風箏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對動態(tài)風箏的制作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飛得穩(wěn)、角度好、抗大風、會盤旋”,是業(yè)內對楊元恒制作的風箏的評價。
玩過了風箏,再來體驗晉繡的趣味。繪畫是非遺,刺繡是非遺,當二者相遇,便誕生了獨一無二的晉繡(武式繡法)。
武氏家族第四代繡藝傳承人武俊敏,是高級工藝美術師、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潛心研究晉繡品類并不斷創(chuàng)新,將祖?zhèn)髋c師傳的技藝融為一體,在傳承晉繡“武氏繡法”的基礎上,別出心裁地“以針代筆”“以線潤色”,將繪畫和刺繡結合在一起,小小一方畫布先以畫筆暈染繪制,畫出主色調,再用針線加以勾勒刺繡,突出畫面焦點,古老的“晉繡”用一種新的打開方式,展現(xiàn)迷人魅力。
市民劉女士坐在晉繡(武式繡法)的攤位前,在武俊敏的耐心指點下,一筆一畫,一針一線,認真繪制著一幅作品。整整40分鐘,一動不動,安靜而投入,忘記周遭的一切,沉浸在非遺的美好世界中。“通過這樣的活動,讓非遺走到戶外,融入夜經濟,從而給市民的夜生活帶來更豐厚的文化體驗。這個活動太有意義了!”武俊敏由衷感嘆道。
為了讓晉繡走到更多人身邊,讓更多人了解到晉繡的魅力,尤其是讓青少年、小朋友們感知非遺、認識非遺,武俊敏設計研發(fā)了“畫繡合一”“染繡合一”“剪繡合一”“人機合一”晉繡體驗課件,一經推出便獲得社會團體及各大院校認可。2020年,晉繡(武式繡法)被山西省文旅廳、教育廳納入晉派工藝進高校研學體系,通過研學體驗互動,不僅開闊了青少年的視野,更能使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后繼有人”,實現(xiàn)了產、研、學的完整體系,探索出傳統(tǒng)非遺項目多樣化發(fā)展的新模式。(西晚報記者 趙麗娜 張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