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高考是一場重要的考試。對國家而言,是一場對人才的選拔;對社會而言,這是一場公平的“比賽”;對個人而言,是成長中一次難忘的記憶。也因此,每年高考都備受矚目,不僅高考作文題會成為6月7日這天的熱點話題,這也包括一些考生的故事,比如那些參加過多次甚至十幾次高考的考生們。然而,無論是何種“執(zhí)著”,應該知道的是,雖然高考對個體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但這種意義不是絕對值。
當然,在一個現(xiàn)代社會中,個體有選擇自身生活方式和人生的自由。這種自由只要是合法的,就理應得到允許甚至是尊重。既然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允許一個人去多次參加高考,那么從理論上來說,考或者不考,參加多少次考試,考了去不去讀,那都是他們的自由,別人無可指摘。但是,如果因此把高考作為人生之中唯一的選擇,就錯誤理解了高考的意義。
高考無論是分高分低,無論是考取了哪一所學校,都只是人生中的一場考試,雖然這場考試的確很“重要”。但相對于一個人漫長的人生來說,又顯得不那么“重要”。畢竟,在此后漫長的人生之中,這樣的考試還有很多。
對高考的重視,是因為“知識改變命運”。但這種對命運的改變,是知識可以讓一個人更為理性,具有更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具有持續(xù)學習的能力。這種改變不是一場考試所決定的,而是讀了一所好大學,意味著你接觸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機會比別人更多一些,獲得更好知識、技能的能力更為方便。這也絕不意味著,你的一生都會被這場考試所絕對改變。高考中獲得的“好成績”,也絕不意味著以后就一定會有一個好工作在等著你,更不意味著此后的人生就多么“輝煌”“圓滿”。而沒有考上一所好大學,更不是一種“失敗”。
與一個現(xiàn)代社會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一樣,一個現(xiàn)代社會更會給每一個個體不斷成長的機會。這種機會意味著,只要去努力、去不斷學習,就能不斷成長,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才能對國家、對社會以及對家庭做出更大的貢獻。而那些認為一場考試就可以決定自己一生命運的想法,又與“躺平”的論調何異呢?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媒介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