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疊加極端氣候、病蟲害,食品通脹可能即將來臨,一場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可能一觸即發(fā)。近日,多國禁止糧食出口,那具體是怎么回事?原因是什么呢?
一、多國禁止糧食出口具體是怎么回事?原因是什么?
1.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不斷蔓延,疫情引發(fā)的擔憂,其實遠不止確診人數(shù)的增加。專家認為,如果疫情不能有效控制,或將引發(fā)嚴重的全球糧食危機。
2.疫情對全球糧食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沖擊,加之部分國家蝗災影響糧食生產,有可能會惡化全球糧食市場預期,形成各國搶購、限賣及物流不暢的恐慌疊加效應,導致國際糧價飆升。因此,疫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許將釀成嚴重的世界糧食危機,也將直接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
3.疫情對全球糧食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沖擊,加之部分國家蝗災影響糧食生產,有可能會惡化全球糧食市場預期,形成各國搶購、限賣及物流不暢的恐慌疊加效應,導致國際糧價飆升。因此,疫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許將釀成嚴重的世界糧食危機,也將直接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
二、哪些國家禁止糧食出口?
近日,越南海關宣布,從2020年3月24日零點開始,各種大米產品禁止以任何形式出口。此外,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俄羅斯等國也紛紛限制本國糧食出口。
當?shù)貢r間3月28日周六,埃及貿易和工業(yè)部長內文·賈梅決定,自3月28日起未來3個月內停止各種豆類產品的出口。
埃及貿工部稱,這項決定是政府批準的全面經(jīng)濟計劃框架內采取的措施,旨在保證埃及商品特別是基本商品的需求。這是埃及現(xiàn)階段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采取的預防措施的一部分。
就在本周早些時候,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宣布自3月24日起禁止大米出口。
此外,在中亞,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哈薩克斯坦禁止出口小麥、糖、土豆和胡蘿卜;在歐洲,塞爾維亞已經(jīng)停止了其葵花籽油和其他部分農產品的出口;俄羅斯出口糧食的大門雖然依然敞開,但是該國稱也將每周對糧食出口進行評估,在全球來看,俄羅斯是北非國家的關鍵糧食來源國。
三、多國禁止糧食出口對中國有何影響?
“影響很小,幾乎為零。”就越南的禁令是否會給中國口糧造成威脅時,多位受訪專家回應本報記者稱。
李國祥以海關統(tǒng)計來分析,中國大米進口量很少,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主要進口來源是泰國大米,不是越南大米。“中國每年的大米生產量都高于消費量,去庫存壓力特別大。就算2019年中國稻谷減產,價格不僅不漲反而下跌,證明了中國的大米供給過剩。”李國祥說,中國從國外進口大米每年有七八百萬噸左右,主要是大米品種調劑。
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不僅大米夠吃,2019年還對外出口大米270多萬噸。因此,目前中國不用擔憂“糧食荒”的問題。美國農業(yè)部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8/19市場年度,中國水稻產量約為1.5億噸,越南約2800萬噸,中國是越南的5倍多。中國也進口水稻,2018/19市場年度,中國進口了300萬噸。
至今,中國還擁有天量的水稻庫存。2018/19市場年度,中國期末水稻庫存約1.15億噸,按照中國人去年水稻消費1.43億噸來算,中國農民一年不種莊稼,不從國外進口一粒大米,全國人民可以吃9個月。全世界上一市場年度水稻庫存是1.75億噸,中國的庫存占了一大半。
不僅如此,中國上一市場年度還有1.4億噸的小麥庫存,2.1億噸的玉米庫存。“相對來說,大豆產品的進口影響較大,因疫情導致運輸不暢,產品無法到港。”3月28日,農業(yè)農村部農村經(jīng)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姜楠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另據(jù)記者了解,疫情防控期間,有關部門合理安排政策性稻谷競價銷售,2月10日開始每周向湖北地區(qū)增加投放中晚稻80萬噸,有效地滿足了市場供應。
中國2019年發(fā)布《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中國谷物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實現(xiàn)谷物供應自給。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也稱,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13277億斤,比2018年增加119億斤,增長0.9%,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
“中國口糧自給自足,不進口一粒糧食也不成問題。”孫昊說。如今,小麥庫存結余有1億噸,而玉米8000萬噸,水稻1億噸左右,這三大主糧我國完全可以實現(xiàn)自給自足,不進口也不會導致國內供給短缺。
當然,“中國糧食安全也面臨一些挑戰(zhàn),如疫情影響農業(yè)生產,重大病蟲害等。”姜楠說,現(xiàn)在看來,疫情對春耕的影響較小,東北的春耕要5月才結束,不過自然災害的影響還不好估計。但需要正視的是,其他國家因屯糧會影響糧價的變化。據(jù)報道,過去幾個交易日,大豆、燕麥和小麥等期貨商品價格一路走高。對此,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稱,各國在新冠危機期間采取的保護主義措施,可能導致全球糧食和食品的短缺。